27歲―45歲女性的宮頸癌疫苗原本有望很快與大衆見面,不料,近日美國藥品和食品管理局(FDA)卻初步駁回了它的上市申請。據美國ABC新聞網6月26日報道,FDA的專家認為,疫苗對這一年齡段的女性,保護效果不明顯。當然,他們希望這不會影響9―16歲女性接種同類疫苗的積極性。宮頸癌疫苗究竟有沒有效?什麼時候接種更好?對此,記者采訪了中華醫學會婦産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大學婦産科學系名譽主任魏麗惠。
魏麗惠介紹,從全球範圍看,宮頸癌發病率僅次于乳腺癌,每年全球約50萬子宮頸癌新發病例。早婚早育、有流産史、性病史、擁有多名性伴侶的女性為高發人群。
而幾乎所有宮頸癌都是由人乳頭瘤病毒(HPV)引起的。目前,市面上的宮頸癌疫苗正是預防這些病毒的。因此,在今年5月召開的第六次全國子宮頸癌防治研讨會上,有專家樂觀地估計,通過注射疫苗、篩查和早診早治,宮頸癌将有望成為人類第一個可預防的癌症。英國甚至要求,從今年9月起,所有12―13歲的英國女孩都要常規接種宮頸癌疫苗。魏麗惠告訴記者,她曾經了解過,在中國香港、澳門等地區,很多家長都會主動給孩子接種。
此次FDA的态度,卻給宮頸癌疫苗澆了盆冷水。對此,魏麗惠表示,“一般來說,未成年女性接種效果最好,而對年齡大的女性是否有效,最終研究結果還沒有出來,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已經感染了HPV,疫苗就基本起不到預防作用了。而通常30歲以前感染的可能性比較大,而30歲以後的女性,很多人已被感染,注射疫苗就起不到什麼效果了。”
魏麗惠透露,女性一生隻需一次婦科檢查,就可以把宮頸癌發病率降低50%。而在中國,由于HPV大多通過性傳播,很多家長不願意接受自己的孩子未婚就發生性關系。因此,接種疫苗的往往也是已婚的女性。魏麗惠告訴記者,實際上,從疫苗的效果來看,肯定是未婚、未成年的女性接種更好;此外,有流産史、生活條件較差地區的女性更有接種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