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早熟的一個表現就是早戀,處于青春期的孩子,身體和心理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發育,他們開始和異性接觸,或者接吻,或者做愛,偷嘗禁果。家長不難發現,早熟的孩子會開始常和異性講電話、相約出遊時,他們已踏入人生另一個轉變階段開始談戀愛。作為父母,到底要怎麼在不傷害親子關系的狀況下,才能教育孩子正确的戀愛觀,以及異性相處的底線?
戀愛是必經的成長曆程,必須與孩子站在同一國。
面對自己孩子談戀愛,親子、兩性專家笑笑地說,她家老大在初中畢業的時候,就宣告自己已經長大,可以交女朋友。當時專家沒有反對,因為她知道反對隻會造成親子間的沖突,想要了解小孩,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小孩知道「父母跟他們站在同一國」,盡量聆聽孩子的想法,多丢一些問題給小孩思考,增強親子間的互動;如果父母一味反對,隻會更激起小孩的叛逆性,跟别的孩子越走越遠。
這個階段的孩子其實是跟自己談戀愛,他們所暗戀(好感)的人是自己的投射,而且這是孩子的成長經曆,作為父母,隻可引導孩子,不能取代孩子,幫孩子過他的人生。
父母最笨做法──說教
面對孩子談戀愛,開明的父母倒還可以接受;有些思想比較保守的父母,會義正詞嚴的反對,有些甚至在行為上,出現監視孩子的傾向。專家勸父母們要接受青春期的孩子對異性産生好奇,是一種正常的心理跟身體反應,隻要抱持這種心态,就已經跟孩子站在同一國了。到時候,再跟孩子談他适合、不适合做什麼,孩子會比較容易聽進去。
父母不要因為擔心還是高中學生的孩子,會為了愛情把學業、生活搞得一團亂,而一發現孩子的愛苗,就馬上sayno,也不要說教,因為這都是小孩最讨厭的,也是父母最笨的做法。提醒家長,有些父母沒辦法做到同理心的一環,隻看到孩子的行為表現,便引發負面情緒、開始「說教」,這隻會讓孩子關上溝通的門。
以「我」為主的關心語句
搭起溝通橋梁
與孩子溝通時,第一句不要說「你」,應該是說「我」。例如:「你怎麼那麼晚回來」,這是父母一般的反應;而正面的溝通技巧,應該是說:「我一直很擔心,不知道你發生什麼事」。
如果還沒想清楚要怎麼跟小孩開口,可以透過新聞事件的分析,了解孩子對愛情、性的看法,讓親子之間對這些事有所交流。就算孩子出現某些行為,讓父母瀕臨發怒的邊緣,例如:父母外出,提早回來,發現自己的孩子帶另一半回家睡覺;别人家長,要父母管好自己的小孩,因為已經影響對方子女的課業。父母不要當下破口大罵,等對方回去,再引導孩子說出他的情況。父母利用同理心、信任這兩點,提醒孩子錯在哪和告知正确的做法,點到即止,孩子表示明白了,父母就要表現信任,不要一再強調孩子的錯誤跟自己的見解。
鼓勵父母「孩子在長大,自己也要學習成長,用智慧跟孩子溝通是最好的辦法。
父母要學着和孩子談情說愛
對于愛、性這類話題,父母的态度通常顯得尴尬又難以啟齒。曾經看到一個爸爸在部落格寫道:「雖然自己在國外留學回來,思想也比較開放,但是面對小孩的性教育,還是沒辦法開口」
現代社會很開放,大部分的青少年也都明白「性」是什麼,父母絕對不可以隻倚賴學校的健康教育,汪詠黛表示,隻要父母态度自然,用健康的态度去面對這件事,孩子勢必會受到父母影響。
如果孩子表現出有興趣,證明他是願意跟你讨論這個話題的,那父母為什麼不順着孩子的話來談情說愛、談性說愛呢?
不妨以過來人身分享戀愛經驗
現在孩子所經曆的,相信每位爸媽年輕時也有同樣的經驗,隻不過時代不同,現在的孩子比以前的人來得開放,對愛情、性仍然一知半解。父母在跟孩子開啟話題時,把自己的戀愛經驗作為教材,這種生活化題材有助于父母站在同理心的一環。
平常父母可利用一些情境做間接的溝通,高松景舉例,像一家人看電視、新聞的時候即可做機會教育;又或者一起到外面吃飯、旅行時,也可利用輕松的話題帶入,例如:怎麼觀察對方的人品、怎樣保護自己跟對方、在他們的年紀,親密的底線在哪,最重要的是提示:感情也會有失去的時候。慢慢給孩子一種感情可以好聚好散的觀念。這時候,父母的身教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果自身婚姻很美滿,當然是最好的教材;但如果自身是負面的教材(不論是被背叛,或者是外遇的那一方),父母可以用自己失敗的案例,跟孩子坦白講,若能再次選擇,父母會做不一樣的決定,但事實已發生,沒辦法回頭,希望孩子可吸取爸媽的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如果孩子遇到感情問題,總認為是自身不夠好,才導緻感情破裂。建議父母在溝通的時候,可以分享自己的經驗,最好讓孩子可以轉換正面、創造性的想法,例如:正因兩人不适合,才會分開;給對方自由,就是給自己自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