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孩子并不是真的了解大人的世界,但是他們會對大人的行為進行模仿,甚至是性行為,可這也不代表他們擁有了成人的性意識,畢竟性早熟是少數,家長如果把孩子的模仿行為,當成是性早熟而加以恐吓、訓斥,将對孩子的未來産生不良影響。
0-6歲的幼兒并不真正理解大人的世界,擁有奇怪、複雜甚至是過分成人化的行為,也并不代表他們提早擁有了成人的性意識,他們的行為及語言隻不過是對大人的一種模仿。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年輕的父母應該區别孩子身體上的性早熟與由于模仿而來的性意識。
案例一:小健上幼兒園中班,今年才4歲,可現在總是把老公、老婆挂在嘴上,小小年紀便已懂得談情說愛。有一天,小健回家對媽媽說:媽媽,我今天約小雪跳舞,可是她不願意,還說她喜歡班裡的另一個男生,對我沒興趣。小健還緊張地問媽媽,怎麼可以讓女孩子喜歡。
案例二:某幼兒園,男孩女孩都共用一個廁所,一直相安無事,但這學期卻突生風波。4歲的女孩玲玲和小麗忽然意識到自己長大了,于是每次上廁所要輪流把風。任憑門外的男孩如何急叫,把風者都振振有辭地表示:男孩和女孩是不可以一起上廁所的。
案例三:5歲的小東追求女孩子的手段相當高明,平時獻殷勤,如幫女孩子擦汗、替她從别人手中搶玩具遇到節日尤其是女孩子生日時,小東還會送巧克力和玫瑰花,一旦逮住機會,就會拉一下小手、親一口臉蛋。
案例四:一天午睡時,小豪啊,嗯的聲音把老師驚了一跳,老師發現小豪的被子已經被他在翻身時踢掉了,整個肚子露在外面,老師輕輕地走過去幫他蓋被子,猛然發現他把内褲脫到了膝蓋上,小雞雞正驕傲地擡着頭呢起床後,老師把小豪叫了過去,說:今天老師發現你的内褲脫到膝蓋上了,怎麼回事呀?舒服,我在家睡覺的時候也是這樣的。他不以為然地解釋道。
專家觀點:性模仿性早熟
袁愛玲:以上案例表面上看個個構成了性早熟的事實。在衆多影視鏡頭的刺激下或許真的有些性意識早萌發,但我總的看法是成人對他們的這些行為過分敏感,并附加了成人的理解。因此,家長或老師對待這類行為不必過分敏感,更不能恐吓、訓斥,甚至打罵,這樣可能會造成孩子成年後的性恐懼、性冷淡,甚至罪惡感。我之所以認為上述案例中的行為是非性的,一是有模仿的因素,因為幼兒有極強的模仿能力,見到什麼方便模仿的行為、動作等會不加選擇地去模仿,甚至越是不讓他模仿,就越想模仿,并非荷爾蒙的作用。二是幼兒還沒有建立是非标準,不知道何種行為是,何種行為非,好奇心的驅使就去做。
對上述行為采取怎樣的策略對待呢?
首先,不制造神秘感,避免激發他們更大的好奇去窺探或嘗試。
其次,控制兒童不宜的電視節目鏡頭,沒有這樣的刺激,就不會過早地出現這樣的反應。行為主義原理(SR)告訴我,要想去掉反應R就必須先去掉刺激S。再次,當發現孩子的不當行為時,鎮定地告訴他們,你不喜歡看到這樣做,喜歡看到怎樣做。成人不能隻指出什麼是錯的,而不告訴他們什麼是對的,這樣不能有效地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
李季建議:
1、不要簡單地把孩子的正常的生理和心理行為看作是不良的性意識;
2、及早對孩子進行适度的性啟蒙教育,早期性教育有利孩子性生理和心理健康發展。
3、幼稚園性教育以群體生活的友愛交往和認識男女身體器官差異,消除神秘感,形成快樂幸福心理和學會身體性器官安全保護為主要内容;
4、早期性教育應該是發展性的,而不是防範性的;
5、早期性教育家長不要過于關注,要順其自然,在生活中自然進行,貫穿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
6、早期性教育要以形成孩子幸福快樂的群體交往觀,讓孩子懂得生命、愛與尊重,學會珍惜自己為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