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般都有這樣的疑惑:大齡單身女是怎麼解決性需求的?對此,兩性專家也展開了一些調查,單身女大膽說出了自己的隐私。趕緊進入文章了解一下吧。
有隐形的固定伴侶,但不會公開
我沒有固定男友,但不代表我性需求無法解決!31歲的李小姐是個白領,幾年前她和前男友分手後,對外狀态一直是單身。但李小姐說單身不一定沒有固定性伴侶,她本人認識了一位離異有孩人士,兩人維持良好互動,但礙于對方孩子性格處于敏感期,兩人不方便結婚,也不好對外公布關系。對外我還戴着大齡剩女的帽子,承受社會異樣眼光。
李小姐提到,不少大齡單身人士是僞單身,有着相對固定的伴侶,但因各種關系選擇不公開。
不會為性結婚,忍忍就過去了
公務員陳小姐生于1978年,還是單着的她每年都會被父母催婚,但陳小姐早就立定了心意不會走進婚姻。2005年,陳小姐和前男友分手。他們從大二起拍拖,在一起長達7年,已進入談婚論嫁的狀态,因意外懷孕陳小姐還被迫流産。但就在陳小姐把積蓄全部掏出來打算買婚房時,發現男友劈腿。
受此影響,陳小姐對婚戀失去了興趣。她決心一人生活,也很享受獨身的自由自在。談到獨身女人如何解決性需要,陳小姐說分手後到今年一直沒有再認識男人,更談不上性生活。偶爾有生理需要,忍一忍就會過去了,我覺得影響不大。對于自己長期沒有性生活,陳小姐認為對健康也沒多大影響。也許有穩定而愉悅的性生活更利身心健康,但總不能為了性而結婚吧?
需要時找伴侶,不能一味吃齋
有優質男之稱的金融界人士江先生34歲,雖然父母逼婚,但他依然堅持找到自己的理想型才結婚。但江先生強調自己不是吃齋的,他覺得男性的生理需要如果長期憋着是會有問題的。為此他會有意選擇一兩個相對固定的性伴侶。江先生和她們的關系不涉及男女之情,隻為解決雙方的需要,我們遵守自願原則,沒有約束和責任。
但這種關系是不穩定的,随時都會終止。江先生有時在社交場合遇到合眼緣的異性也會尋求一夜情的機會,當然建立在安全的基礎上。
心聲:
為什麼認定單身就性壓抑?
采訪時,有大齡單身女性對被冠以剩女稱号十分反感,談到大齡單身人士如何解決性需求更是發飙了。她怒問:大齡未婚未必有性壓抑問題,已婚的未必沒有這個問題。除了沒結婚,不少剩下的人過得跟已婚人士區别不大。為什麼不去關心已婚人士性生活質量高不高呢?
單身生存狀态應受尊重
今年年初,一個号稱首份中國城市剩男剩女健康狀況調查的報告出爐,報告稱,剩男剩女長期單身,導緻心理、生理問題頻發,疾病隐患重重。受調查剩男剩女中有正常性行為下的固定的性伴侶僅占17.6%;自慰方式解決占31.4%,長期壓制占21.6%,一夜情占9.8%,商業性活動占7.8%,用情趣用品占3.9%。有人号稱平時性欲來了就抽支煙然後就啥事兒都沒了,通過自慰宣洩的也不少。
有大齡單身女性認為,單身或結婚隻是生活狀态的選擇,單身不代表就是被剩下,也不代表就一定性壓抑。社會越來越多元化,沒有結婚的人有多種渠道去解決性需求,他們的生存狀态應該受到尊重,而不是被認定單身就一定會性壓抑。
專家聲音
提倡自力更生釋放性壓力
用年齡來劃分大齡單身男女的等級,給他們貼上剩男剩女标簽,是一種貶低,也沒有科學依據。廣東性學專家董玉整教授、朱嘉銘教授昨天均表示,社會不應戴有色眼鏡去看這部分人的生活,更不應動辄對其解決生理需要的方式亂扣道德帽子,飽漢要知餓漢饑。大城市青年晚婚晚育現象比較普遍。很多人碩士、博士畢業時已過晚婚年齡。一些人受情感經曆、童年遭遇、追求自由生活等因素影響恐懼婚姻,也使大齡單身族擴大。
董玉整認為,那種認為單身人士不如已婚人士更性福的觀點太片面。如今社會的發展使得人們釋放性壓力、解決性需要的途徑更多,單身不等于無性。他說,有些大齡單身人士屬于僞單身,他們在滿足性需要方面更有自主選擇權,并沒有陷入性壓抑狀态。相反,有些已婚者出于各種原因并沒有在婚内獲得高質量性生活。
大齡單身男女解決生理需要,根據條件各顯神通是無可厚非的,但不能為所欲為。廣東省性學會副會長朱嘉銘教授提醒,大齡單身族别把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不要違法,也反對破壞他人的家庭。我反對一夜情,因為不固定性伴侶帶來的問題比較多。男科醫生出身的朱嘉銘教授建議,從健康防病和保護隐私的角度出發,釋放性壓力首選靠自己的雙手,推薦使用成人性福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