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看到一個非常尋常卻心疼的故事。
一個女孩3年沒有見到媽媽。
她說:““六一節,我什麼禮物都不要,隻想見一面媽媽!”
聞者無不心傷,而分别更是讓人淚下。
短暫相聚之後,媽媽離開時,她聲嘶力竭地追着摩托車足足跑了一公裡,直到累癱在地上。
我看到小女孩追媽媽的那張照片,眼淚也奔湧而出。
因為我想起了自己小時候在車站送媽媽上汽車時的感受。
那時沒有追着車跑,但總是忍不住哭,在獨自回家的車上,還能勉強忍住,捂着臉默默流淚,可是回家後,能哭一整天,那時的眼淚總是不争氣。
很多年後,都沒有這樣流過這麼多淚。
2
也許我自己的經曆,讓我缺乏這種安全感。
所以有了孩子後,我怕孩子也缺乏。
當兒子睡覺的時候,哪怕說好一個人睡。
他也有時會偷偷爬起來,到我的房間門口。
小臉帶着期盼地說:“爸爸,來!”
“來幹嘛?”
“陪我嘛!”
孩子總是渴望父母更多的陪伴。
“陪陪我,陪陪我吧!”
這是孩子對父母愛的呼喚。
可是我們明白,一定要讓孩子學會獨立。
父母終究是要放手的。
所以我會鼓勵這個小小的男子漢自己去睡覺。
有時,他真的一個人沉沉睡去。
這時我反倒會放下手中的活,帶着點點心疼,來到他的身邊躺一會。
讓他陪陪我,我也陪陪他。
愛孩子也許就是這樣,我渴望着愛你,走近你。
但是我也要學會守望着你,默默保護着你。
在你成長的那些時刻,我也在成長。
因為每一個大人,其實都是一個孩子。
3
我一直覺得,對孩子最好的愛莫過于懂孩子的感受。
在那個故事裡,小女孩的媽媽給她買了漂亮的公主裙。
你看着我漂亮的裙子或者衣服,希望我能開心。
可是我的眼卻望着你,希望記住你的模樣。
記住媽媽的樣子。
我們常常以為,自己很懂孩子。
可孩子的心有時如同一座小小的迷宮,我們常常會迷失。
這些年,我反複讀着泰戈爾的一首詩歌《孩童之道》,能讓我們對孩子了解的更多,分享給大家:
《孩童之道》
隻要孩子願意,他此刻便可飛上天去。
他所以不離開我們,并不是沒有緣故。
他愛把他的頭倚在媽媽的胸間,他即使是一刻不見她,也是不行的。
孩子知道各式各樣的聰明話,雖然世間的人很少懂得這些話的意義。
他所以永不想說,并不是沒有緣故。
他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學習從媽媽的嘴唇裡說出來的話。那就是他所以看來這樣天真的緣故。
孩子有成堆的黃金與珠子,但他到這個世界上來,卻像一個乞丐。
他所以這樣假裝了來,并不是沒有緣故。
這個可愛的小小的裸着身體的乞丐,所以假裝完全無助的樣子,便是想要乞求媽媽的愛的财富。
孩子在纖小的新月的世界裡,是一切束縛都沒有的。
他所以放棄了他的自由,并不是沒有緣故。
他知道有無窮的快樂藏在媽媽的心的小小一隅裡,被媽媽親愛的手臂所擁抱,其甜美遠勝過自由。
孩子永不知道如何哭泣,他所住的是完全的樂土。
他所以要流淚,并不是沒有緣故。
雖然他用了可愛的臉兒上的微笑,引逗得他媽媽的熱切的心向着他,然而他的因為細故而發的小小的哭聲,卻編成了憐與愛的雙重約束的帶子。(選自《新月集》,鄭振铎譯)
在泰戈爾筆下,孩子是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有、無拘無束和無憂無慮的,可是孩子把這些都心甘情願的抛棄了,為的就是能得到媽媽的愛——這就是所謂“孩童之道”。
4
在孩子的心中,父母是自己的天地,是世界的伊始。
生命裡很多的第一次,都是在父母的目光注視下完成。
拉着爸爸媽媽的手,一步一步往前走。
孩子需要爸爸愛媽媽,媽媽也愛爸爸。
這樣的孩子是多麼的幸福呀!
我想每個孩子都願意拿最珍貴的禮物來換取這樣的愛。
有一句話說:一位父親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好好疼愛孩子的媽媽;
一位母親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欣賞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開,但不能沒有愛!
說的多好,最後能讓我們維系着美好感覺的是溫暖的愛,而不僅僅是血緣。
而能真正治愈我們内心創傷的也是愛,而不是心理治療。
寶貝,我想我知道你想要什麼了。
其實,你就是渴望陪伴多一點,愛多一點。
不管窮富,都要在一起。
不管境況如何,都要更努力……
今天是孩子們的節日。
願更多的父母能讀懂孩子,好好地愛孩子。
祝福每一個孩子幸福、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