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童癖”是以兒童為對象獲得性滿足的一種性變态,所謂兒童指的是性發育(青春期)之前的孩子。受害者男孩女孩皆有,學術上,它産生于19世紀末,但在西方公衆話語中的出現,則基本上是從上世紀70年代末才開始的。90年代以後,随着打擊網絡戀童癖色情犯罪的熱潮,它逐漸成為公衆話語中重要的一個倫理話題。
戀童癖究竟跟什麼有關
1、心理因素。愛戀兒童,留戀童年時代。對兒童表示關注,本是人的一種普遍行為,其心理也是無可指責的;但這種行為和心理如果超過了一定的限度,作為一種觀念在頭腦中固定下來并控制人的行為,便成了戀童癖患者。
2、社會因素。有的人因為在工作、生活中,人際關系不好或受挫折,便覺得人心難測,與成年人打交道要費盡心機,因而感到很疲勞、緊張、可怕,而與兒童交往則無需費多大周折動多大腦筋。時間一長便對成人間的人際關系感到厭倦,而把興趣轉到了兒童身上。也有些在青春期時萌發過對異性的好感,而被家長或師長打壓,導緻成年後無法正常與同齡女子交往,而回想起兒時的“戀情”從而對妙齡女子産生性幻想,并拒絕接觸同齡女性。這屬于戀童癖行為,但患者一般不會呈現出暴力性行為,一般取決于兒時戀情的情況。也有發生過在青春期時對同齡女性有好感,甚至性幻想,導緻同齡人孤立,使得患者對特定年齡的異性有占有欲,甚至有暴力傾向。這也屬于戀童癖症狀
3、家庭因素。家庭不和睦,夫妻感情不好,使之對成年人間的性生活失去興趣,而把對象轉向兒童。
4、性格缺陷。由于性格膽怯、懦弱,缺乏應付危機的能力,當遇到意外的重大精神打擊時,如妻子有了外遇而被發現了,不能勇敢地面對現實,希望退回到童年。于是把心思轉到小女孩身上,在心目中把小女孩幻化成兩種形象:一是戀人,一是母親。
5。其它原因。有的則是因為智能發育遲滞、慢性酒精中毒、殘廢、年老或其他腦病,而接觸正常成年女性的機會很少,故将滿足性欲的對象轉向兒童。
教你如何識别戀童癖的患者
1、要知道,任何一個成年人都有可能猥亵兒童。猥亵兒童者并沒有一種特殊的體型特征、職業或人格類型。他們可以是任何性别、任何種族、任何宗教組織的人,也可以從事任何職業,他們的愛好也和别人一樣廣泛多樣。猥亵兒童者會裝作很有趣、很可愛、很善良的樣子,但潛在的兇手都善于隐藏自己。也就是說,你不能忽略身邊任何一個人,每個人都可能是猥亵兒童者
2、大多數猥亵兒童者都輕易地得到了孩子們的信任。遭受性虐待的兒童中,百分之三十是被自己的家庭成員傷害的,百分之六十是被自己認識的非家庭成員傷害的。也就是說,隻有百分之十受到了完全不認識的人的傷害。多數情況下,猥亵兒童者是在學校裡或通過其他活動認識小孩的,比如鄰居、老師、教練、神職人員、音樂老師,或是保姆。家庭成員,比如父母、爺爺輩的、叔叔輩的、表兄妹、繼父繼母等等,都可能成為犯罪分子。
3、知道猥亵兒童者的共同特點。雖然大家都有可能對兒童進行性虐待,但多數犯罪分子是男性,無論他們的受害者是男還是女。很多性侵害者自己過去也曾是虐待行為的(身體上的或性方面的)受害者。
其中有些人患有精神疾病,比如情緒失常或人格分裂。異性戀和同性戀男性猥亵兒童的可能性是一樣大的。同性戀男人更可能猥亵兒童的說法完全沒有根據。女性猥亵兒童者更喜歡傷害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