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在不同分期有不同特點,具體如下:
一、潛伏梅毒
孕婦已被确診為梅毒患者,但在某一時期,皮膚、粘膜以及任何器官系統和腦脊液檢查均無異常發現,僅梅毒血清反應呈陽性。
二、一期梅毒
典型損害為硬下疳。女性硬下疳多見于大小陰唇、陰蒂、尿道口、陰阜,尤多見于宮頸,易于漏診。硬下疳出現一周後,附近淋巴結腫大。一期梅毒除發生硬下疳外,少數患者尚可在大陰唇處出現硬韌的水腫。
三、二期梅毒
二期梅毒疹一般發生在硬下疳消退後3-4周,相當于感染後9-12周。丘疹及斑丘疹,約占二期梅毒40%左右。二期梅毒在發疹前可有流感樣綜合征,出現頭痛、低熱、四肢酸困等症狀,持續3-5日,皮疹出後即消退。約10%二期梅毒病人發生脫發。梅毒性白斑,多見于婦女患者。一般發于感染後4-5個月或1年,好發于頸項兩側,亦可見于胸、背、乳房、四肢、腋窩、外陰、肛周等部。
四、三期梅毒
1、發生時間晚(感染後2-15年),病程長,如不治療,可長達10-30年,甚至終生。
2、症狀複雜,可累及任何組織器官,包括皮膚、粘膜、骨、關節以及各内髒,較易侵犯神經系統,易與其它疾病混淆,診斷困難。
3、體内及皮損中梅毒螺旋體的傳染力弱,但破壞組織力強,常造成組織缺損、器官破壞,可緻殘廢,甚至危及生命。
4、抗梅治療雖有療效,但對已破壞的組織器官則無法修複。
5、梅毒血清反應不穩定,陰性率可達30%以上,腦脊液常有改變。
本病可經母體傳染給胎兒。患兒早期表現有皮膚大疱、皮疹、鼻炎或鼻塞、肝腺腫大、淋巴結腫大等;晚期表現為楔齒狀、鞍鼻、間質性角膜炎、骨膜炎、神經性耳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