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痿濫服壯陽藥屢見其害,曆史上因此而喪命者也不乏其人。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晚年娶了兩個年輕貌美的小妾,覺得精力不濟,遂服用壯陽藥,結果一命嗚呼,終年才56歲。另一位大文學家柳宗元的姐夫崔簡任連州太守時,服鐘乳石壯陽,也丢了性命,死時才50歲。
陽痿是男子性功能障礙中的常見病。男子陽痿被認為是“腎虧”,加之有些宣傳,過分誇大溫腎壯陽藥的作用,以緻不少患者濫用“壯陽”藥。
溫腎壯陽藥作為治療陽痿的主方,古已有之。有人對古代補腎壯陽名方400餘首進行了統計分析,補陽藥品和溫裡藥的使用頻率分别為85.14%和82.21%。目前市場上“春藥”泛濫,盡管其名稱不一,但組成亦大多是鹿茸、鹿鞭、海馬、淫羊藿、陽起石之類,并冠以“純天然之品,長期服用無任何毒副作用”之字眼,其危害不小。
陽痿是不是都是腎虛呢?研究表明,腎虧型陽痿所占比例不大。50歲以下的陽痿病例,心理性占60%~80%,器質性占20%~40%,而器質性中有性激素改變的患者不多。陽痿患者求治心切,未經檢查,盲目運用溫腎壯陽類中藥,如鹿茸、海狗腎及多種動物的“鞭”,反而出現欲速不達反成害的情況。
有位陽痿患者内服中藥(非溫腎壯陽類)治療後,病情已基本好轉,而患者自己覺得不滿意,又自服了大鹿茸、海狗腎、蛤蚧,同時服了一段時間甲基睾丸素。在服藥過程中,患者自覺性欲增強,頻頻遺精、滑精,但很快又出現陽痿和雙側乳房腫大。雖經多方治療,病情無緩解。
補腎藥主要是靠提高性激素水平而取效。在沒有明确“性激素不足”的情況下運用含性激素類藥物,由于“負反饋”作用,人體本身的促性腺激素分泌減少,性腺功能減弱,時間一長,性腺萎縮,出現性欲減退,而加重性功能障礙。
因此,發生陽痿首當究其根源,應找醫生明确診斷,選用适當的治療方法。如一見陽痿就認為是“腎虧”,妄用溫腎壯陽藥,往往事與願違,甚至引起不良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