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又稱為子宮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可單獨出現也同時發于多處,多數人無症狀。
而一些患者也會出現以下臨床表現特點:
1、月經改變
月經改變是子宮肌瘤最常見的表現,患者可有月經周期縮短、經量增加、經期延長等表現,部分患者還可出現不規則陰道出血。
2、壓迫症狀
一些患者可出現壓迫症狀,如肌瘤向前或向後生長,可壓迫膀胱、尿道或直腸,引起尿頻、排尿困難、尿潴留或便秘;肌瘤向兩側生長,則形成闊韌帶肌瘤,壓迫輸尿管時可引起輸尿管或腎盂積水;如肌瘤壓迫盆腔血管及淋巴管,可引起下肢水腫。
3、腹痛
患者一般多表現為下腹墜脹、腰背酸痛等症狀,多無腹痛。但當肌瘤發生蒂扭轉時,患者可出現急性腹痛;出現肌瘤紅色變性時患者可表現為劇烈腹痛,且伴有發熱。
4、不孕
黏膜下肌瘤可影響受精卵着床或導緻早期流産;較大的肌壁間肌瘤可造成機械性阻礙或宮腔變形,也會影響受精卵着床或導緻早期流産。
哪些原因可能引起子宮肌瘤?
1、肥胖
近年來研究發現,肥胖與子宮肌瘤的發病率呈正相關。且婦女每增加10kg的體重可增加21%患子宮肌瘤的風險,或每增加1單位體重指數可增加6%患子宮肌瘤的風險。
2、年齡
晚生育期年齡常被認為是子宮肌瘤發病的高危年齡。
這種年齡常為40歲左右接近圍絕經期,在此期間可能存在卵巢排卵功能障礙,同時也可能是婦女在此期間已有20~30年雌、孕激素累積作用的結果。
3、口服避孕藥
目前研究發現,口服避孕藥是否能增加子宮肌瘤的發病率,主要視口服避孕藥的雌、孕激素組成成分而定。
如果是含有高效高劑量孕激素為主的口服避孕藥,則可降低子宮肌瘤的發病率;相反,則可提高子宮肌瘤的發病率。
如在較早的年齡(13~16歲)使用口服避孕藥,則可明顯增加子宮肌瘤的發病率。
4、飲食
盡管飲食與子宮肌瘤發病的相關性常不引起人們重視,但有研究報道,主食為動物食物的婦女,其子宮肌瘤的發病率顯著高于主食為綠色蔬菜的婦女。
另外,多食維生素特别是維生素也可降低子宮肌瘤的發病率。
5、種族差異
研究表明,美國黑人患子宮肌瘤的發病率是白人的3.4倍。而東方人子宮肌瘤的發病率又低于西方人。
進一步研究發現,美國黑人體内有高水平的雌酮、雌二醇和遊離雌二醇,從而可能促進子宮肌瘤的發生。
6、精神因素:
工作過度緊張、壓力過大或家庭不和,情感受創,情緒不佳等都可能引起卵巢功能紊亂,導緻子宮肌瘤發生。
哪些方法可以治療?
1、随診觀察
如患者無明顯症狀,肌瘤不大(一般子宮不超過孕3個月大),且無惡變征象,可定期随診觀察。
2、藥物治療
(1)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GnRH-a)目前臨床上常用的GnRH-a有亮丙瑞林(抑那通)、戈舍瑞林(諾雷德)、曲普瑞林(達必佳)等。GnRH-a 不宜長期持續使用,一般用3-6個月,以免引起低雌激素引起的嚴重更年期症狀;也可同時補充小劑量雌激素對抗這種副作用。
(2)米非司酮是一種孕激素拮抗劑,近年來臨床上試用以治療子宮肌瘤,可使肌瘤體積縮小,但停藥後肌瘤多再長大。
(3)達那唑用于術前用藥或治療不宜手術的子宮肌瘤。停藥後子宮肌瘤可長大。服用達那唑可造成肝功能損害,此外還可有雄激素引起的副作用(體重增加、痤瘡、聲音低鈍等)。
(4)他莫昔芬(三苯氧胺)可抑制肌瘤生長。但長時間應用個别患者子宮肌瘤反見增大,甚至誘發子宮内膜異位症和子宮内膜癌,應予以注意。
(5)雄激素類藥物常用藥物有甲睾酮(甲基睾丸素)和丙酸睾素(丙酸睾丸素),可抑制肌瘤生長。應注意使用劑量,以免引起男性化。
在子宮肌瘤患者出血期,若出血量多,還可用子宮收縮劑(如縮宮素、麥角)及止血藥物(如止血酸、氨甲苯酸(止血芳酸)、立止血、三七片等),可起到一定程度的輔助止血作用。
3、手術治療
子宮肌瘤的手術治療包括肌瘤切除術及子宮切除術,可經腹部亦可經陰道進行,也可行内鏡手術(宮腔鏡或腹腔鏡)。術式及手術途徑的選擇取決于患者年齡、有否生育要求、肌瘤大小及生長部位、醫療技術條件等因素。
(1)肌瘤切除術将子宮肌瘤摘除而保留子宮的手術,主要用于40歲以下年輕婦女,希望保留生育功能者。适用于肌瘤較大;月經過多;有壓迫症狀;因肌瘤造成不孕者;黏膜下肌瘤;肌瘤生長較快但無惡變者。
(2)子宮切除術子宮2.5個月妊娠大小,症狀明顯者,肌瘤有惡性變可能者,無生育要求,宜行子宮切除術。子宮切除術可選用全子宮切除或次全子宮切除,年齡較大,尤其伴宮頸肥大、裂傷或糜爛嚴重者,以全子宮切除為宜。術前須除外宮頸惡性疾病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