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在線開放教育的發展,各類網絡教育平台湧現,在促進教育資源共享的同時,一些教育APP同質化嚴重,并且慢慢浸入到中小學考試的查分、試卷分析等領域。當學校購買該類教育平台的網絡閱卷功能時,學生的相關數據會留存,一些平台借助一定的技術手段對學生的試卷進行分析,家長若想查閱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
一款教育APP上,有一種是學霸套餐,一年費用365元。手機截圖
本報記者 郭立偉
學校稱家長可自主
決定是否購買服務
近日,濟南一所中學的家長張先生不淡定了。學校這個月7-8日剛剛組織完期中考試,8日,在學校推薦的智學網APP,家長可以查詢各個科目的成績,也能看到掃描的試卷。這本為學生和家長提供了便利。
但是,讓張先生頭疼的是,假如想看看孩子的錯題分析等進一步的信息,則需要收費。該APP上大緻提供了兩種套餐收費服務,一種是基礎套餐,一年168元,服務項目包括“全科成績分析,全面學情診斷,了解分數背後的秘密”,另外一種是學霸套餐,一年費用365元,服務項目包括“涵蓋基礎套餐全部功能,更有上萬名校真題和精品微課程全面助學”。
記者從該APP官網智學網上了解到,智學網自稱是大數據個性化教學系統,有智批改、評價報告、智考試、智作業、知學寶等幾個模塊。官網介紹,目前該在線教育平台已經覆蓋全國30省、10000所學校,服務各類班級以及年級考試等。
張先生不解,如果購買套餐後,進行試卷分析需要付費,一切都可以由學生自己在APP上進行,那學校的老師職責又是什麼呢?
記者緻電該校了解相關情況。學校的劉校長解釋到,“學校隻是購買了該平台的網絡閱卷功能,供學校老師在網上閱卷,其他服務,學校沒有任何參與,隻是平台自發提供,家長和考生可以自主選擇是否購買相應服務。”
劉校長介紹,老師在該平台進行網絡閱卷後,該平台自然會留存部分數據,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相關的試題分析等,家長如果想體驗該服務項目,則需要收費。“假如家長不願意購買相關服務,完全可以在學校向老師詢問成績,課堂上聽老師對試題進行講解與分析等。”
“如果綁定APP或者購買服務的學生達到一定數量,老師或者學校是否能提取一定的利潤提成?”當記者詢問,學校是否與該平台存在利益及交換時,劉校長表示否認,并不存在這樣的利益關系,學校隻是購買了該平台的網絡閱卷功能,至于該平台上的其他收費服務,與學校沒有關系。
查看孩子試卷分析
有的APP每次10元
在信息化時代,做作業、查成績、上網課等中小學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都不乏有學習類APP的身影。記者了解到,目前,在省城體量比較大的中學,類似于智學網的APP使用非常廣泛,包括“好分數”“七天網絡”諸如此類。這些APP通過與學校合作的方式,家長可付費查看孩子的試卷分析等,價格從每次10元到包年365元不等。
以“七天網絡”為例,大型考試結束後,老師将學生的試卷掃描到網絡上以後,老師可以實現網上閱卷,随時查看該科目考試的閱卷進度。并且,每一個題目的得分率、錯題率、平均分,每個班級的及格率、優秀率等,老師可以一目了然。
在大型考試中,如果仍然依靠傳統的手工統計手段,效率非常低,準确率也大打折扣。但是老師閱卷完畢,評閱信息會留存,老師在前端無法消除後台數據,一些平台就會将學生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形成每個學生的成績分析報告。以此,吸引家長購買服務。
面對學校“如果不想購買服務,可以在學校向老師詢問分數,課堂上聽試卷分析”的回應,很多家長并不“買賬”。“這些數據說白了,就是自己的孩子考試分析出來的數據,這些平台利用了數據,卻要求家長掏錢,數據的所有權終究是誰的?”
并且,應教育部門要求,目前學校不會公開學生的班級排名,很多平台利用這一點向家長兜售“服務”,讓很多家長的錢包“捂不住”了,還有很多家長不得不承認,一些平台推出的“個性化”分析報告,确實要比課堂上老師一對多的分析要更加具有針對性。所以,收費APP究竟是增值服務,還是變相綁架,存在争議。
另外,當所有的閱卷工作都在網上完成時,雖然老師的工作效率獲得了提高,工作負擔相應減輕,但紙質試卷上已經沒有了批改的痕迹,學生獲得的僅僅是一個抽象的分數,對于考試題目出現的問題,無法具體感知。
教學任務推給APP
學生手機難以離手
家長陳女士的女兒今年上初二,她給記者展示了手機上女兒各類學習需要用到的APP軟件,除了一些查分類APP之外,培訓班有“學而思”,還有學鋼琴、繪畫的APP,這還不包括每個科目的APP,比如英語、奧數等。
“每個學期開學,或者去輔導班,最害怕老師說的一句話就是,‘請家長掃一下二維碼下載個APP吧,回去一看就知道了’,回去看APP就知道了,需要老師教什麼呢?”陳女士表示非常不解。
在采訪過程中,不少家長會不由自主地将孩子如今的學習過程與自己當年讀書的時候做對比。“我們當年上學的時候哪有這些?老師手把手地教,孩子跟老師也親,現在很多老師在課堂上就會說,‘推薦大家一個APP,大家可以回去自主學習。”
專家分析,當在線教育成為一個潮流時,各類教育APP流入校園幾乎無法阻擋,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各類開放的教學方式,如翻轉課堂等,無論是大學還是中小學,都受到推崇。與大學生不同,中小學生仍沒有完全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信息辨别能力需要家長和學校引導。當大量同質化的APP侵入中小學生的課堂時,各類蕪雜的信息某種程度上會對中小學生的學習專注力造成幹擾,當學生對各類APP産生了依賴性,就無法專注地進行思考。
“現在每次寫作業之前,孩子都跟我要手機,說寫作業需要。遇到不會的問題,總是想着去手機上找答案,而不是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現在學校和社會,一方面呼籲中小學生要遠離手機,也讓父母多放下手機陪伴孩子,可是這種情況下,孩子和大人都被手機綁架了,根本放不下。”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APP的使用在促進教育資源共享的同時,也造成學校、老師以及合作方權限的混淆。教師也在無形中将教學任務推給了APP,造成教師身份的消解。
不少家長和老師反映,每當過了一個學習階段要求孩子對學習進行總結時,孩子都是模仿APP平台的數據分析報告,“非常具有程式化,甚至很多孩子依賴網上的數據報告,不會自己總結和完善。”省城一家中學數學老師宋老師告訴記者,“以數學為例,到了初中我們就會鼓勵孩子自己建立錯題集,這個方法雖然比較笨,但在鍛煉學生的總結性和創造性方面效果顯著,目前很多學生缺乏這種能力,過分依賴APP打印出的分析報告。”
專家建議,學校在購買APP的各類服務時,理應聽取家長的意見。而随着網絡教育資源開放性越來越強,相關立法卻沒有跟上,數據的所有權應該屬于學校還是合作方,存在很多灰色地帶,當有些利益追逐方利用數據謀取利潤時,迫切需要法律法規來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