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3年,學霸梭羅考入了哈佛大學,成為文學院的一個學生,他沒事就發表幾篇雜文,但隻是為了玩玩,并不放在心上。
他讀了很多書,卻不想走前人已經走過的老路,比起像大多數人那樣,要為人生安排一條道路,他更喜歡随意地生活。
梭羅一輩子做過的最出息的一件事就是畢業後回家和哥哥開了一個私立學校,可是這也随着哥哥生病宣告破滅,之後,他在父親的鉛筆廠裡制造鉛筆,經過他的改進,制造出一種很牛很先進的鉛筆,技術前所未有,絕對能賺很多錢,但梭羅也不申請專利,也不加緊制造來謀取錢财,因為他覺得,反複做一件事來賺錢,實在沒意思透頂。
他開始四處旅遊(流浪),一邊打工,一邊看世界,做過園丁,也幹過測繪員。
旅行途中,有了什麼感觸,他就寫下來,寄給雜志,賺幾個生活費。
走着走着,梭羅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很多人看似努力生活,努力尋找自由,但他們不是在自己的身上找,而是通過外在的物質來找,以為有了錢、有了更多的物質,就能自由。
這些人追求來追求去,有了一點錢,還不自由,覺得有更多錢才能自由,有了足夠生活的物質還不夠,覺得要更多更美的物質才能幸福,他們沒有找到自由,也沒有看到平等,隻看到無休無止的追逐。
在物質金錢上,人找不到自由,也找不到平等,真正自由的人,也不是物質最多的人,而是内心最豐富最平靜的人。
01
1845年,絕大多數人都在追求金錢和物質的時候,梭羅卻放棄了這一切,去追求生活的真相去了。
他揣着兜裡打零工賺來的幾塊錢,拿着一把借來的斧頭,到一片松林之中,砍了一些白松樹,從他砍樹的地方看向遠處,瓦爾登湖的美景盡收眼底。
幹完活回去的路上,雲雀在天空唱歌。
連續很長時間,砍樹,伐木,削立柱,全憑手中的一把斧子。
冬天砍樹準備材料,春天的時候,房子已經有了一個空架子了,然後又花幾塊錢買了一些二手木闆,開始裝房子。
就這樣,梭羅親力親為,既不慌張,也不懶散,慢悠悠地建造着他的房屋。
房子建完後,梭羅列了一個清單,建造房子總共花了28.115塊錢,這個費用相當于一個大學生每年房租的費用。
可見,這個費用并不高,甚至可以說很低,因為這個房子将永遠屬于他,而在哈佛建橋學院學生租一個小屋,每年30塊,跟梭羅自己建的小屋差不多大小。
梭羅發現,擁有一個自己的居所,其實并不難,隻要人願意,絕大多數人都可以很輕松地擁有。
然而現實的很多人,一邊在外面交着昂貴的房租,一邊抱怨生活艱難,抱怨人生不易。
生活艱難嗎?人生不易嗎?你要說艱難,要說不易,那是真的艱難,真的不易,而且從來沒有容易過,除了小時候不用為自己負責的那段時間。
但人生之艱難,又是人自己讓他變得艱難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心太複雜,我們要的生活,太複雜了。
1845年7月4日,美國獨立日,舉國歡喜,梭羅也正式住進了他的小屋,在決定建造小屋的時候,他宣稱:
“我要到森林裡,因為我要過真正的生活,我要活得充實,吸取生命中的精髓,抛棄一切與生活無關的事物,當我死時,才不會發覺白活了一場。”
小屋建成了,真正的生活也開始了。
簡單,自足,踏實。
02
對于我們來說,最容易想到的問題就是,住在山裡,生活怎麼辦?
梭羅經過實踐之後,給了我們答案。
他想通過一種誠實的惬意的方式賺到10塊錢,以應對生活額外的開銷,于是就在房子附近種植了兩英畝半的蠶豆、土豆、玉米、豌豆和蘿蔔。
還去找了一片地種植松樹和山核桃。
第一年,減去各種開銷,梭羅掙到了8.72塊錢,第二年,他把所有土地翻了一遍,收成更好,收入更多。
梭羅還計算了他吃了多少東西,八個月的時間,他吃了8.74塊錢的食物。
總而言之,梭羅發現,他不僅活下來了,而且還賺到了一棟永遠屬于自己的屋子。
十九世紀的美國,梭羅的周邊,是一群對金錢和物質孜孜以求的人,人們想通過積累更多的物質來獲得生活的自由,但梭羅說:
在物質當中,沒有真正的自由。
有些人為了讓人看得起,為了所謂“平等”,拼命賺錢,因為隻有和有錢的人一樣有錢,生活才能平等,否則心裡就覺得低人一等,但梭羅說:
在物質當中,永遠找不到平等。
在物質的世界裡,有多,就必然有少;有富,就必然有窮;有好,就自然就不好;有時尚,就自然會産生過時。
比來比去,總會有個高低貴賤。
不管你站在哪個位置,總有比你好的,也有比你差的,在物質上,人生無常,且為物質所役。
而那些内心自由的人,即便物質生活貧乏一點,但他們始終是自己生活的帝王。
複雜的,其實不是生活,而是内心,艱難的,也并非人生,而是我們心裡生出的那個關于生活的相。
03
真正的生活是什麼樣?到底需要什麼呢?
梭羅通過自己的實踐,得出了人所必須的東西,其實很少,“在現有氣候條件下,生活的必需品是食物、住所、衣服和燃料。并且這每一種物質都完全可以用一些更簡單和直接的方式獲得。”
衣食住行,熱時寬衣,冬天燒火,就是生活。
可是為什麼我們的生活會那麼艱難呢?
答案是因為欲望、虛榮和恐懼,人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擁有琳琅滿目的物品,擁有形形色色的人群,看着别人有的,自己也想有,于是,車、房、美食、旅行,都成了“标配”,成了某種生活的代名詞。
當然,這些也是需要的,但是在需要裡面,其實就含有人的許多貪婪、虛榮以及恐懼。
因為貪婪,便想要更多。
因為虛榮,便想站得很高。
因為恐懼,便想通過獲取物質來擺脫對生活的恐懼。
最近在山裡租了一個房子,想俺看别人的院子都是怎麼裝修的,網上一搜,發現一大堆在山裡生活的人發的視頻,奇怪的是,這些原本平平無奇的生活視頻,竟然會有那麼多人觀看。
為什麼會這樣呢?也許很多人都和曾經的我一樣,在城市裡生活覺得很累,但是去山裡又不夠勇敢,擔心這擔心那的,于是看着别人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總是心生羨慕。
幸好,我如今有了這樣的勇氣,于是我也得出某些和梭羅相似的結論,隻要内心簡單了,生活真的并不複雜,在山裡生活,安靜舒适,雖然勞作辛苦,遠沒有城裡的生活那麼浮躁和昂貴,而且,也沒有想象的那麼難。
隻是有句話說,自由不難,關鍵是你敢不敢自由,放不放棄得了自由時需要放棄的東西。
梭羅說:“與我們的自我認知相比較,公衆輿論隻不過是一個軟弱無力的暴君。”
外界的輿論過于強大,還是暴君,因此自由有時候需要有對抗暴君的勇氣。
04
有人對梭羅說:
我不明白你為什麼不存下一些錢,你那麼喜歡旅遊,你可以坐上汽車,今天就可以到菲奇伯格去,看一看這個國家。
那段路途三十英裡,車費九毛錢,而一個修路的工人一天六毛錢。
梭羅說:
我們不妨比一比,看誰先到菲奇伯格。
梭羅計算過,按照他步行的速度,要不了一天就能到達。如果要掙了車費再出去,那麼打工就得一天,然後會在第二天某個時候才能到達。
當然,這還是運氣比較好及時找到工作的情況,盡管如此,你還是一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幹活。
很多人覺得,掙了錢才能去享受生命中美好,于是他們将大多數時間都花在掙錢上,再用掙來的錢去換取生命某些有争議的自由,走在路上,還要擔心錢沒了怎麼辦。
梭羅說:“英國人最先去印度發财,為的是他掙了錢可以返回英國。”
很多人用健康換錢,為的是生病的時候可以用錢換回健康。
有時候越簡單的生活方式,越能直抵生活的真相,而那些需要我們拼命維持的方式,本身就存在問題。
因為如果是适合你的,你不會覺得難受,就像一雙鞋,适合不适合,穿的時候就知道,那些穿起來不舒服還要繼續穿的鞋,如果不是因為這雙鞋貴得讓人有面子,就是因為這雙鞋外表好看得讓人羨慕。
梭羅說:
大多數奢侈品,以及許多所謂讓生活舒适的東西,不僅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對人類進步大有妨礙。
就奢侈和舒适來說,最明智的人甚至比窮人生活更簡單,更樸素,他們外在的生活貧窮,内心卻比誰都富有。
因為内心富有,所以生活簡單。
05
我們有很多理由讀《瓦爾登湖》,為了學會生活,為了看到生活的真相,為了去感受一下生活的平靜,為了看到生命的意義,為了知道人這一輩子應該做什麼,或者,我們僅僅隻是為了看看那個睿智可愛的梭羅。
美國批評家約瑟夫·伍德·克魯奇說:他的這本書被普遍認為是美國文學中毫無争議的六本或者八本傳世之作中的一部。
美國文學汗牛充棟,獲諾貝爾獎的作家就有十幾個,但從所有作品中選出六本,《瓦爾登湖》就在其中。
今天,普遍流傳着一種成功觀,追求成功成了很多人一輩子的目的。
盡管一大波人已經對此深惡痛絕,諸如陳丹青、馮唐等人,陳丹青說他讨厭看見一群人無腦地集體向前沖,“成功觀”害死人。
但是這種現象,實際上也是社會發展的一個要素,沒有這些集體向前沖的人,社會不會發展這麼快,物價房價也不會這麼貴,發展是好事,是利于人的,但在豐富的物質環境裡,稍不小心,就不是人支配物質,而是物質支配人,因此,梭羅的絮語和告誡,就顯得難能可貴。
實際上,梭羅的主張就是“簡單,簡單,再簡單。”
把一切不必要的東西都剔除了,剩下的就是真正的生活。
而他的一生,就是這種“極簡生活”的實踐者。
06
說到極簡,不得不提到“斷舍離”這個方法。
我很窮,沒丢過啥物質,但給内心的想法和欲望做做“斷舍離”,實在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
因為心簡單了,生活才能真正簡單。
斷舍離就是:
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
舍:處理掉堆放在家裡的無用之物;
離:舍棄對物質的迷戀,脫離物欲;
斷和舍是過程,離是目的。
就像佛家說的出離,有一顆出離的心,生活就簡單了,人生也簡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