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間的借鑒,不叫“偷”,而是一種再創作。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往往有兩種結果,一種是摔得不清,一種一朝成名。所以這是一件看似簡單,其實風險不小的事,哪怕是蘇轼也屢有失手。而如果硬要找一首詩,來诠釋詩壇最神的借鑒,則當屬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在唐代沒什麼名氣,但到了明清卻被視為大神的張若虛,平生隻有兩首詩存世,而這首号稱“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就是其封神之作。然很少有人知道,其實這首詩是受隋炀帝楊廣的同名五言絕句啟迪而寫成的,讓我們來看一看楊廣此作:
《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将月去,潮水帶星來。
全詩以波瀾不驚的暮江水開篇,從後兩句來看,江上有浪更有潮水,怎麼可能江水不動?隻不過是詩人此時的心緒是平的。而後一句春花本是靜物,但楊廣卻用“正開”将花開寫成動态的。這樣上下兩句則是該動的不動,該靜的沒靜,一動一靜間意境已出了大半。
前兩句中已經有江與花,後兩句自然是寫月夜。夜深了,滾滾波浪伴着月色,這裡的“将”字其實是江夜中特有的江水扶月之景,加上後一句的潮水擁星光,這正是一幅月星交輝之景。這兩句的高明之處還在于對仗的工整,波與月去,潮與星來,景象不可謂不宏大,氣勢不可謂不恢弘。
縱觀全詩,詩題目中的“春”、“江”、“花”、“月”4個字都是入了詩的,唯有夜色是藏在星與月中的。能用短短20個字,就寫出一幅如此大氣的春江美景,令人驚歎。再來看看張若虛的開篇4句: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仔細對比這兩首詩,我們很容易發現張若虛的詩确實是脫胎于楊廣之作,首句同樣突出的是一個“平”字,同樣是明月與潮水共生,隻是通篇少了“星”的意象。開篇的“春江潮水連海平”與楊廣的原句比,突出了春江二字,令人眼前一亮。
而次句則更是巧妙地将明月和潮水都置于了海上這個大環境裡,寫出了水天相接的美景。第三句寫千裡之波,用“滟滟“來形容波光蕩漾的樣子,靈動而又自然。第四句則不落俗套,以一個感歎句,寫出了春江和明月時時依相伴的之景。
用七言來代替五言,對于這樣一幅大景來說,寫作難度确實是降了一些的,但要出彩卻很難。所以作為唐詩高手張若虛在讀完楊廣的短短20字小詩後,共用了252個字才寫出了這篇千古絕唱,并因此一詩成名。不得不說,張若虛是幸運的,雖平生隻有兩首詩存世,這首《春江花月夜》開頭還是借鑒而來,不管它是不是真的能“孤篇壓全唐“,卻的的确确算得上是千古絕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