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嶽在《打手要言》中雲:“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随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化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黏随不丢頂。”雖然,人們對“四兩”能否撥動“千斤”還在争論,但太極拳能以柔克剛,以小力勝大力,卻是不争的事實。
許多人往往從力學的角度來解釋“四兩撥千斤”的問題。認為以橫力破豎力,或以與來力小于90度的力順勢引之,即可達到以小力勝大力的效果。還有人用杠杆原理來解釋螺旋纏絲勁,力臂越長,用力越省。“四兩撥千斤”果真是力學問題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先來看看推手中經常看到的現象。一個老年太極高手與一個初學太極拳的年輕人推手。年輕人身強體壯,老年人年老體衰。從體力速度及靈活性來說年輕人都占絕對優勢。奇怪的是,無論年輕人如何用力,在老者身上都不起作用,而老者用一點力年輕人即跌跌爬爬,站立不穩,而年輕人一直想用橫力來破解,可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奏效。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四兩撥千斤的功夫是太極功夫,而不是一個簡單的力學問題。
人體是異常複雜的有機體,太極拳四兩撥千斤的功夫需要按照太極拳的要領,長期盤拳架、推手和練習内功才能練成。李亦畲先生在《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中雲:“欲要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從人;欲要舍己從人,先要得機得勢;欲要得機得勢,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無有缺陷;欲要周身無有缺陷,先要神氣鼓蕩;欲要神氣鼓蕩,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氣收斂入骨;欲要神氣收斂入骨,先要兩股前節有力,兩肩松開,氣向下沉,勁起于腳根,變換在腿,含蓄在胸,運動在兩肩,主宰于腰。上于兩膊相系,下于兩胯、兩腿相随。勁由内換,收便是合,放即是開。靜則俱靜、靜是合,合中寓開;動則俱動、動是開,開中寓合。觸之則旋轉自如,無不得力,才能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這段話的中心含義有兩個。一是要練知己的功夫,二是要練知彼的功夫。所謂知己的功夫就是太極内功,知彼的功夫就是聽勁懂勁的功夫。隻有同時具備這兩種功夫,才能做到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
太極拳練的是太極内勁,又叫螺旋纏絲勁。内勁質量越高,太極拳功夫也就越深。著名太極拳家陳鑫雲:“太極拳,纏絲法也。纏法如螺絲形,運于肌膚之上。平時運動,恒用此勁,故與人交手,此勁行于肌膚之上,而自不知。非久于此道者不能也。”纏絲圈有大有小,大圈不敵中圈,中圈不敵小圈,越小小到無圈時,方知太極真神妙。此時即可做到即化即打,化打合一,有來犯者,接手即仆。在一個太極高手身上是很難找到着力點的,摸到哪裡哪裡空。所以說,妙手空空,階及神明。如此高深的功夫絕對不是可以用簡單的機械力學所能解釋得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