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估計約80%的人都有過腰背痛的病史,45歲之前腰背部損傷占最主要原因。引起腰腿痛的原因與職業有關,重力勞動者,如舉重運動員、手持鑿岩機及機器操作者、汽車司機發病率高,腰腿痛與吸煙嗜好有關,45歲以前的患者,兩者關系更密切。腰腿痛與情緒有關,易激動的人及心情壓抑的人發病率較高,懷孕婦女發病率亦較高。肥胖者發病率亦較高,身高超過181cm者發病率稍高,體重比正常稍重的發病率亦稍高。
腰腿痛的病因
腰腿痛可由脊柱本身及其附屬結構的病變而引起,也可由脊柱以外的疾病而引起。
表2-1 腰腿痛病因
腰、腿痛臨床檢查方法
腰、腿痛是很多疾病引起的症狀,故臨床應仔細檢查,再結合影像學及其他檢查,才能作出正确診斷,下面的檢查是對腰腿痛患者最通用的方法,得出初步印象後,還要結合各種疾病再進行有關疾病的特殊檢查。
(一)視診注意患者姿勢,觀察患者起坐、上床、脫衣鞋的各種動作,并注意有無脊柱側突、畸形。要求患者立正站立(兩腿并攏、露出上身及腰部)。觀察脊椎有無畸形(側彎、生理前凸改變,兩側骨盆是否等高等)。
(二)觸診1.壓痛。
明确部位及程度,有無向下肢放射痛及反射痛。根據疾病,常見的壓痛部位有:①T12及L1棘突或沿11肋、12肋下緣,見于胸腰段脊椎損傷或骨質疏松、椎體壓縮骨折。②第三腰椎橫突,見于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③L4~5及L5、S1,兩側壓痛見于腰椎間盤突出。④L5~S1棘突間隙,見于腰扭傷(腰、骶關節),隐性椎裂。⑤兩側骶髂關節上部,見于骶髂關節扭傷,腰椎骶化及骶椎腰化,假關節形成。⑥兩側骶髂關節,見于骶髂關節損傷,強直性脊椎炎,炎症、結核。
2.痛觸覺檢查。
檢查方法:用針頭及棉簽分别刺激及觸擦體表。軀幹前後側分别沿幾個縱行線自上而下檢查,軀幹前側有胸骨柄、鎖骨中點及腋中線。軀幹後側有第7頸椎棘突、肩胛骨中點、腋後線。檢查結果記錄在脊神經皮節分布圖上(圖2-1)。痛觸覺程度以遲鈍(減退)、嚴重遲鈍(嚴重減退)、消失(無痛、觸覺)、過敏(痛觸覺增強)記錄。
圖2-1 皮節分布圖
(三)腰椎功能檢查腰椎活動有:前屈 正常90°後伸,正常30°;側屈,正常30°;旋轉(旋前、後)30°。
(四)幾種常用特殊檢查1.直腿擡高試驗。患者仰卧,下肢伸直,向上擡高。如有臀後及下肢後部疼痛,則為陽性( ),并注明肢體擡高角度,在肢體擡高過程中,再加用被動屈踝,如疼痛增強,則為直腿擡高加強試驗陽性( )。
2.仰卧屈頸試驗。頭頸前屈,出現腰腿痛為陽性,因為屈頸時,使脊髓上升1~2cm,牽拉神經緻痛。
3.仰卧挺胸試驗,如有腰腿痛則為陽性( ),亦為神經根受牽拉所緻。
4.骨盆旋轉試驗。患者仰卧,雙髋雙膝屈曲,向左右旋轉骨盆,如有疼痛,示病變在腰骶關節。
5.骨盆分離試驗(或稱“4”字試驗)。仰卧,一側肢體伸直,另一側肢體膝髋屈曲,将踝部置于伸直肢體的膝上,術者一手壓屈膝的膝部,另一手壓對側骨盆,如發生臀後疼痛,說明病變在骶髂關節。
影像學檢查
1.X線拍片是常規檢查,拍照腰椎正側位片,必要時加照雙斜位片。X線片可顯示骨與關節的損傷及其他病變(炎症、結核、腫瘤、增生、骨質疏松等)是腰腿痛最通用的一種檢查項目。作為腰腿痛檢查的X線片,骨科除觀察以上病變外,還應測量以下幾個角度,對幫助診斷有價值。
(1)腰骶角,即第一骶椎上方前後緣延長線與水平線相交的角(圖2-2)。正常為34°。角度愈大,L5向前滑移的力量愈大。
圖2-2 腰骶角測量示意
(2)腰椎生理前凸角度,從T12椎體後下緣到S1椎體後上緣畫一直線,再沿T12至S1椎體後緣畫一弧線,兩線形成一弓形,即腰椎生理前凸狀況,正常時弓頂應在第三腰椎(a線),間距為1.8~2.2cm(圖2-3)。
圖2-3 腰生理前凸角度測量方法
a.弓頂距離
(3)腰骶岬角(亦稱腰骶關節角)。有兩種測量方法:①第五腰椎體下緣縱軸線與第一骶椎椎體上緣縱軸線,二者延長線相交的角即為腰骶岬角,正常143°(見P154圖8)。②第五腰椎椎體前緣延長線與第一骶椎椎前緣延長線相交的角,正常為129°。
如果腰骶岬角增大,提示腰椎不穩。
2.CT檢查。
(3)脊椎、椎管及脊髓之CT表現。1)脊柱:椎體、椎弓、椎闆、棘突、橫突、上下關節突均可在矢狀、冠狀及橫斷面上看到。2)脊椎後關節:間隙正常為2~4mm,老年有增生改變、關節突增大、内聚。3)黃韌帶:正常厚度3~5mm,超過5mm以上為異常。4)側隐窩:是側椎管,CT片上能清楚顯示。5)椎管:正常成人腰椎矢狀徑平均15~17mm,橫徑24mm。若矢狀徑在13mm以下為骨性椎管狹窄。6)脊髓及馬尾:在椎管中央,由軟硬脊膜圍繞成圓形,L1以上為脊髓,L1以下為馬尾。(5)腰椎間盤CT征象。重點觀察以下内容:1)椎間盤後緣。正常與椎體骨後緣平行,椎間盤突出時可向後突出或向後外及向中部突出。根據突出的部位,大小有各種不同表現。2)硬膜外脂肪。為低密度對稱的陰影,在硬脊膜外前兩側,如有椎間盤突出,則突出的髓核密度增高,占據了低密度陰影。3)硬膜囊受壓、變形。硬脊膜及内容物密度低于椎間盤、故容易區分。4)神經根受壓及移位。正常情況下兩側神經根位于椎管前外側,神經根梢在硬膜外脂肪低密度襯托下表現為軟組織密度圓形陰影,極易發現,椎間盤突出時可觀察到神經根梢被推移到後外側。5)突出髓核鈣化。長期間盤突出的病人,可發現突出的髓核發生鈣化,呈高密度影。6)椎間盤真空現象。也發生在長期間盤突出的病人,因髓核本身的脫水及變性,使髓核積氣稱真空現象。7)間盤向椎體内突出,稱為許莫爾結節(Schmol's結節)。C-T片上可發現在椎體内突出的髓核周圍有骨的硬化圈。
3.MRI檢查。
臨床讀片時,首先要确定每幅畫面是T1或T2加權像及質子密度加權像,确定的方法就是觀察TR及TE的參數。雖然組織在不同的加權列序上表現出的信号強度有區别,但也有一定規律,如高信号(白色)的組織有脂肪,髓質骨等。低信号(黑色)的組織有皮質骨、鈣化竈、空氣、韌帶、肌腱、硬膜、神經根及鞘、馬尾、纖維軟骨等。中等信号(灰色)的組織有脊髓、髓核、肌肉、透明軟骨等。可變化信号(T1加權像是低信号,T2加權像是高信号)的組織有充滿液體的結構(關節滲出液,鞘膜囊腫)、炎症或水腫組織、新生物(包括腫瘤)、血腫等。
實驗室檢查
單純腰、腿痛病人需實驗室檢查項目不多,但因有很多疾病有腰痛症狀,為了鑒别診斷,也需要進行必要的實驗室檢查。
(一)血、尿、大便常規。1.血常規。注意白細胞計數及分類。主要與炎症疾患有關。紅細胞計數及血紅蛋白值。如低于正常提示伴有貧血,機體抵抗力不足,應進一步尋找原因。還要注意嗜酸性粒細胞的計數。因為許多慢性腰腿痛病人未經過正規治療,采用遊醫亂用激素藥物後,嗜酸性粒細胞可能減少,反映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
2.尿常規。注意尿中紅細胞、白細胞(膿細胞)及蛋白情況。泌尿系結石發作時,尿中紅細胞增多;尿路感染時,尿中白細胞增多,并含有蛋白質。
3.大便常規及隐血試驗。大便常規不作為常規檢查項目,患者有腰腿病症狀,同時有腹部、胃腸道方面的症狀時才進行檢查,注意有無黏液膿血,必要時加做隐血試驗。
(二)血沉、抗“O”及類風濕因子檢查。1.血沉可作為判定炎症活動度的可靠指标,這些炎症也包括炎症介質引起的無菌性炎症。成人男性:正常值為0~10mm/h,女性:0~15mm/h。低活動度:20~40mm/h。中活動度:40~80mm/h。高活動度:>80mm/h。
2.抗O,即抗鍊球菌溶血素“O”(antistreptolysin O)或稱ASO。是一種檢查抗體的指标,如增高,多見于慢性炎症,如結核、肝炎等疾患,多與類風濕因子(RF)同時檢查進行分析。
3.RF是一種以變性IgG為抗原的自身抗體。RF有IgG、IgM、IgA、IgD、IgE5種類型。
(三)其他方面的實驗室檢查。1.C-反應蛋白(CRP),為兩種反應性蛋白抗原。CRP的臨床意義與血沉相同,但不受紅細胞、Hb、脂質和年齡等因素的影響,是反映炎症感染和療效的良好指标。
2.免疫球蛋白或稱r-球蛋白:主要由IgG、IgM、IgA、IgD及IgE。
腰腿痛診斷及鑒别診斷
如上所述,腰腿痛是很多疾病的症狀,臨床醫生首要任務就是要診斷出哪種疾病,才會有針對性地治療措施,取得效果。
診斷工作包括:(1)病史、病因、治療經過及過去病史。病因中有無外傷及何種外傷。除外傷外,還有哪些病因及誘因。如天氣變化、勞累。患病後,主要的治療及效果。既往有無此類病發作及其他病史。
(2)了解腰痛部位及症狀。對疾病診斷有很大幫助,腰骶部疼痛、大緻可分為:腰骶處(腰帶範圍)。骶髂關節處、腰部腎區、腰骶棘肌及外側。疼痛程度有輕、中、重,疼痛性質有鈍痛、銳痛、牽涉痛、燒灼痛。還有注意有無放射痛及放射部位,有無反射痛及部位,疼痛是持續性疼痛或是間歇性疼痛。
(3)了解腰腿痛伴有的症狀。除腰腿痛外,背痛及全身肌肉伴有酸痛、肌肉易抽搐,考慮可能有骨質疏松症。如伴有發燒、關節紅腫、考慮有急、慢性炎症(化膿性、風濕性、炎風濕性、結核、骨關節炎等)。(4)進行有關腰腿痛的臨床檢查。(5)進行有關腰腿痛的影像學檢查。
原創:骨今中外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