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幾期,我們聊了一些自然地理的内容。從宇宙環境說到地球運動,從日地關系說到經度緯度。接下來,我們會繼續聊自然地理的幾大要素,之後再談區域地理和人文地理。
為什麼要按這個順序來呢?
因為自然地理部分是基礎原理。掌握原理之後,分析自然現象、解讀地理事物就有了分析工具,就會綱舉目張、得心應手。
自然地理包羅萬象,哪些是最重要的要素呢?我想借“八卦”來說明一下。說到“八卦”,我們不是要談什麼“八卦故事”。八卦的本義是八種卦象,是中國先民對宇宙萬物的高度概括。
《周易·系辭》中講:“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
就是說,上古伏羲氏當王的時候,他通過觀察天象與大地、觀察鳥獸花紋與各種物象,創制了八卦。在我看來,這就是一種地理學的觀察與總結,更接近八卦的原始含義。
八卦是什麼?就是乾、坤、離、坎、艮、兌、巽、震等八個卦象。分别指代天、地、日、月、山、澤、風、雷等八種事物。中國文化喜歡“取象比類”,所以八卦代表的事物越來越寬泛,以至于非常龐雜。
我們從地理學的視角來看:天地,是說宇宙環境與地球;日月,是對地球影響最大的天體,山澤(山脈湖澤),是最重要的地形地貌,風雷,是最常見的天氣現象。
可以說,八卦所指的事物涵蓋了自然地理的主要考察對象。雖然時代不同,但人們的關注點是一緻的。
從邏輯上看:無論古代的八卦,還是現代地理學講的“氣、地、水、土、生”,各系統之間都不是平行關系。而是“大系統包含小系統,大系統規定小系統”。最大的系統是什麼?是宇宙系統,其次是太陽系。
系統越大,它的時空尺度越大,運動變化的周期也越長。以人的生命尺度來衡量,你似乎感覺不到這種變化。但大系統周期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具有決定性。
譬如科學界已提出:地球的六大闆塊也存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變化周期,大約是4至5億年;而太陽圍繞銀河系中心的公轉周期為2.2億年。兩者之間有沒有暗合的聯系呢?科學家們正在探索。
太陽系是地球的家園。研究地球環境,必須從太陽與地球的關系入手。
自然地理所講的溫度帶劃分、季節變化、時間周期,本質上都是對日地關系的研究。太陽輻射與地球運動,在根本上決定了地球環境的形成與變化。
地球是人類的家園。人與環境的關系、氣候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一直是地理學的核心課題。
為此,我們要考察大氣環流與水循環,這是形成氣候的基礎因素。同時,我們要研究地球的闆塊構造,考察地表的海陸分布與山川地形。這樣才能搞清楚各種氣候環境的成因及規律。
特定的氣候與環境,是孕育人類文明的條件,也是人類生産生活的制約條件。
各地習俗不同、發展路徑不同,這些是現象;其背後是差異化的區域地理環境。對遊牧文明、農耕文明、海洋文明的興衰起落,我們都能從地理視角來解讀。
解釋現象隻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在于應用。譬如:面對現實環境,人們如何趨利避害?如何因地制宜發展當地産業?如何協調平衡人與環境的關系?這些正是地理各分支學科的研究課題。
上述脈絡,就是從天文到地理、從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的大邏輯。你不難發現:地理學的課題可以很宏大,也可以很細微;有時很抽象,有時很具體。根本原因在于:我們所處的地理環境,既具有不可分割的整體性,又具有變化多樣的差異性。
地理現象紛繁複雜,如何才能合理解讀,并實現有效利用呢?這就需要清晰完整的地理思維。我們學習地理,不能滿足于碎片化知識,也不能依靠死記硬背。要從原理入手,學會用系統方法來剖析問題。
現代地理學是西方舶來品,然而“地理”這個名詞在我國自古就有,它也被叫作“堪輿”或“風水學”,也是研究人與環境的關系。
抛開各種迷信色彩,“風水”這個詞其實很有意思。因為“風”和“水”是影響氣候最重要的兩大因素。
從下期開始,我們就聊聊地球上的風,聊完風再聊水,接着是氣候帶分布。
聲明: 原創文章,作者老鐵,系列推出中。歡迎關注、轉發,轉載請注明“知識棒棒堂”ID與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