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學的時候,上課的時候經常容易走神,想過我們班最漂亮的女生在家會不會挨揍,也想過我的同桌為什麼長成現在這個樣子,而不是其他的模樣。
諸如此類的想法,每天充斥着我的大腦,後來我又在思考,為什麼外國人說外語,而中國人說漢語,如果把一個外國小孩生下來以後就放在中國養着,那這個小孩長大以後還會說外語嗎?
後來看書才發現,原來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在這件事情上也産生過分歧。我頓時有一種豪氣的感覺——我以後會不會也像他們倆那樣,成為家喻戶曉的大哲?
當我想起自己的熊樣時,當即放棄了這個夢想。
很多年前,我就知道“我愛我師,但我更愛真理”這句話,出自亞裡士多德。後來才知道,亞裡士多德的老師就是柏拉圖,然後這句話的意思就顯而易見了。
意思就是,我尊敬你,我的老師,但是不好意思,你的觀點是錯誤的,所以我對你的尊敬僅僅是一個學生對老師的日常尊敬而已。
從情感上來說,我偏向于柏拉圖:講義氣,重情義,一直堅信自己的老師是見過“天外飛仙”的人物。
但是從邏輯上來說,很明顯亞裡士多德的理論比柏拉圖又進了一步。
因為柏拉圖一直都堅信,我們生活的世界之外,有一個更加真實的世界,我們這個世界隻是那個世界的影子。
就像他的“理型論”,他認為人就像蛋糕店裡的餅幹一樣,是同一個餅幹模子造出來的,隻是在烘焙的過程中,有各種各樣的差别而已。
簡而言之,就是先有那個“理型”的世界,才有我們這個世界,才有每個人,每一匹馬,每一隻昆蟲。
而亞裡士多德的思想正好相反。他認為,人類對于自己沒有感受過的事物就不可能有意識。
舉例來說,比如一個人從來沒見過大鵝,那這個人就不會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鵝這種動物,即使你在地鍋裡把大鵝炖爛了,讓他吃在嘴裡,他也隻能說好吃,卻不知道大鵝到底長什麼樣兒。
相比之下,我覺得亞裡士多德的理論比較靠譜,也印證了我坐在小學課堂上思考過的那個關于外國小孩的問題。
當然,事實早已證明,如果把一個外國小孩生下來就扔在中國養,中國話當然會成為他的母語,但這不也恰恰證明了亞裡士多德的理論嗎?
但亞裡士多德的理論有一點值得懷疑,那就是人的天賦如何解釋呢?
中國有句俗話叫“祖師爺賞飯吃”,意思是有些天賦極高的人,付出很少的努力,或者根本不用努力,就可以成為行業精英,他就是有這個天賦,這又是為什麼呢?
好像冥冥之中,就有一種東西在指引着他,讓他完成此生的使命。
沒錯,你也可以說他是先在生活中得到了少量的相關知識,然後憑借着超乎常人的智商來變得優秀,那麼“靈感”這個東西如何解釋呢?
我們都知道,無論是寫小說,還是做科學研究,靈感都非常重要,曆史上有許多原本資質平平的科學研究者,但這些人裡面總是有那麼少數的幾個人,突然靈光一閃,就總結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這個定理、那個定律。
這些人的靈感從哪裡來?或者,有沒有可能是誰給他們的呢?
我們為了勸人努力,喜歡相信一種“真理”——隻要你足夠努力,你就能成為這個行業裡的佼佼者。
然而,無數例子已經證明,一個人的努力可以讓他超過很多人,變成這個行業裡的“專家”,但我們都知道,專家有很多,但是能讓某個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永遠隻有極少數人,可是這極少數人僅僅憑借的是比别人努力?
我想應該不是。雖然努力是必不可少的,但那絕不是唯一的原因。
如果你想與我争辯人要不要努力這個問題,那我隻能說,我們聊的不是一個範疇裡的東西。
我隻是想說,柏拉圖的“理型論”或許不應該完全被否定。
亞裡士多德,你愛你的老師,你更愛真理。這沒錯,但你得到的結論也不一定是真理。
後來通過無數科學家的努力,證實了一些東西,總結出一些定律,比如地心引力,以及能量守恒定律等等。
但是,我們直到今天連宇宙的邊界都不知道在哪,所以那些已經總結出來的定律,或許隻是我們已知範圍内的定律。
如此看來,無論什麼時代,妄談真理都為時過早。
更多精彩内容,請【關注】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