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手機有長途漫遊費嗎?對于這個問題,可能有很多年輕人都沒有聽過,但是在智能手機還不像今天這樣普遍的那些年,長途費和漫遊費是手機通訊中很普遍的兩項費用。
随着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3G、4G時代的到來,這項伴随了很多人記憶的資費逐漸被人們淡忘,但它并未真正被淘汰,對于很多還在使用2G的用戶來說,這項費用仍然真實存在。但很快,這項費用将永遠成為曆史。
因為,三大運營商在今天相繼宣布,9月1日起,将全面取消長途漫遊費。
三大運營商今天相繼宣布将取消長途漫遊
據人民日報報道,今天,在第九屆“天翼智能生态博覽會”上,中國電信董事長楊傑表示,中國電信9月1日起将全面取消手機國内長途、漫遊費,比國務院規定的目标提前一個月,将惠及8000萬用戶,同時将降低互聯網專線資費,惠及1230萬中小企業,降低國際及港澳台資費,惠及2600萬用戶。
就在這個消息還在網絡發酵之時,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也相繼宣布9月1日起取消長途漫遊費。
其實,早在今年3月份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明确提出,年内網絡提速降費要邁出更大步伐,全部取消手機國内長途和漫遊費,一石激起千層浪。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三大運營商旋即表态稱,将于今年10月1日全面取消手機國内長途和漫遊費。
除了取消長途漫遊費,三大運營商近年來也一直在加大資費優惠力度。
7月25日,國新辦舉行2017年上半年工業通信業發展情況發布會上,工信部新聞發言人、總工程師張峰表示,今年5月1日起,三家基礎電信商均大幅下調了主要方向的國際長途電話資費,降至0.49-0.99元/分鐘,平均降幅最高達90%。
張峰說道:“關于取消手機國内長途漫遊費工作,工信部按照确保工作落實到位、力争提前實施的原則,持續推動工作進度,三家企業也在全力以赴地推進系統改造等相關工作,力争提前實現目标”。
沒想到,僅時隔1天之後,三大運營商就宣布将取消長途漫遊費。
取消之後,話費反而可能更高?
如前言所說,手機漫遊費是2G時代的産物,誕生于1994年原郵電部發布的《關于加強移動電話機管理和調整移動電話資費标準的通知》,其中要求移動電話需收取每分鐘0.6元的自動漫遊費。到了2008年,工信部正式規定主叫每分鐘0.6元為國内漫遊通話費上限。
不可否認的是,漫遊費設立的初衷是為了平衡不同地區發展的差距,為落後地區的通信建設提供一種額外資金。但随着中國大步邁向5G時代,通信基站建設成熟穩定,仍然堅挺的漫遊費愈難為時代所容。
其實近些年,政府都在大力推動運營商實行長途、市話、漫遊一體化的資費,大多數3g、4g套餐都是長市漫不區分單價的,基本上套餐内包含的通話分鐘數,長途漫遊和市話都是統一價格,套餐外價格基本是1.5-1.9毛每分鐘。
因此,如果說,手機長途費、漫遊費取消後,究竟對哪些人群有影響?如此看來,這次手機國内長途和漫遊費取消,可能套餐外用戶感受到的優惠更為明顯。
不過據北京晚報報道,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也指出,取消長途漫遊費不一定意味着更實惠,由于目前4G用戶已經沒有長途和漫遊費用,所以這一資費調整隻會影響到老套餐用戶,“目前運營商仍有針對本地用戶的優惠套餐,這些用戶原本就沒有長途漫遊通話需求,不排除在漫遊費取消之後,他們相應的套餐發生變化,導緻話費實際開銷超過以往”。
手機用戶或許對流量費用更加關注
雖然說取消了長途漫遊費對一些人來說總是極好的,但有個問題是:現在還有多少人打電話呢?
根據7月23日發布的《2017上半年通信行業研究報告》,1-6月,根據國家相關部門統計,全國手機通話時長同比降4.7%,全國固話本地通話時長同比降18.6%。而另一個數據是,1-6月手機用戶接入流量同比增147.3%。
的确,過去我們經常看到的“煲電話粥”,如今已慢慢演變成了視頻通話、語音對講等等,而這些都要用到流量。換言之,很多用戶可能對流量費用更加關心。
而現實情況是,運營商普遍将流量分為本地流量和全國流量,并且本地流量便宜,全國流量比較貴,用戶經常會出現“本地流量用不完,全國流量不夠用”的情況,甚至有人在本地卻先扣全國流量,再扣本地流量的情形。
對于為什麼區分本地流量和全國流量,資深分析師@通信老柳曾在新浪微博上表示,一方面是運營商因地制宜搞經營發展的需要。而另一方面是為了防止手機卡全國亂竄。因為運營商的手機号段管理是分區域的,通過這樣的劃分,可以有效地規範各地運營商的業務發展,便于統計各地的經營業績。如果手機卡中的語音漫遊取消了,所包含的流量也取消了區域差異,全都變成全國流量,那麼資費便宜的地區的卡會跑到資費貴的地區去。
但是對于手機用戶來說,當然希望能夠流量的價格能夠統一,并且資費越來越低。某中國移動人士曾表示,全國流量統一價是大勢所趨,流量價格也會不斷下調。
從發展軌迹來看,流量價格下調也是未來的趨勢。從2014年到2016年間,中國移動手機上網平均單價累計降幅為63.5%,中國電信手機流量費則下降57.4%,中國聯通2016年流量平均資費比2015年降幅超過48%。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每經網、人民日報、北京商報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