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被稱為“太極十三勢”。估計大多數練太極拳的人,特别是用心研究的人,對這個“太極十三勢”都不會陌生。“掤、捋、擠、按、採、挒、肘、靠”稱為八個勁法,“進、退、顧、盼”稱為身法或步法,而最後的這個“定”卻很少有人把它準确的表達清楚。“定”并不是第十三勢,而是前面的十二勢與它都有關聯。
在《楊氏太極拳述真》一書中,它是這樣描述的:“中定”是太極拳一系列要領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環。無論技擊還是養生都要求維持好自己的“中”,“中”存則成功,失“中”則失敗。“立身中正安舒,方能支撐八面”,老拳譜中的這句話充分說明了“中定”的重要性。練拳時還特别強調:從中心出手,向中心收手。在這裡,“定”和“中”聯系在了一起,它的意思也就是說“定”的就是“中”。而這個“中”是什麼卻沒有講清楚,是身體的“重心”嗎?是身體的幾何“中心”嗎?又是又好像不是。反正看了這段話,我還是覺得有點模糊。
而根據我自己多年練習太極拳的感悟,我覺得,這個“定”應該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所有的勁法或身法都有一個“定”勢,請注意:是“定勢”,不是“定式”。也就是說它不是做出一個固定的架式然後定在那裡,而是說這些勁法在用的時候都是在“定”的前提下發出去的一種“勢”能。如果“定”不住,則發出去的“勢”能就是散的,沒有威力。另外,“定”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我覺得主要的是指“心定”,古人講“千變萬化由心接”,不管什麼勁它都不是由手發出去的,而是由“心”發出去的,所謂“太極無手,處處是手”。隻有在“心定”的前提下,才會有“掤、捋、擠、按皆非似,妙手一勢是太極”的效果。
其實,在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儒、釋、道三家對“定”的認識都是非常深刻的。
儒家的經典《大學》裡面開篇第一段就是“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有慮,慮而後能得。”
釋(佛)家講:戒、定、慧。由戒而入定,由定而生慧。
道家經典《老子》第十六章裡講的:緻虛極,守靜笃!其實講的也是定。所有功夫最後比的都是“定力”。
武術裡面,不管内家外家,都講不能妄動,手腳不能妄動,“心”更不能妄動,“心”是主帥,要如如不動。
所以,内功修練最主要的就是修“心”,也就是定“心”。不論是養生還是技擊,“心定”都是很重要的,修“心”是前提,而修“心”的方法或手段就是“定”。
個人感悟,抛磚引玉而已,望得道同仁多多指點!
太極拳愛好者倪文斌于麗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