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胡長幸
8月23日,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以《“鳥中大熊貓”在漢有了3處繁殖地》為題,關注青頭潛鴨在武漢東湖高新區豹澥湖求偶、育兒的故事。今年在這裡,一共有51隻“光谷鴨”破殼而出,茁壯成長,引發讀者關注。
“鳥中大熊貓”的故事,為什麼會受到關注?
100多年前,青頭潛鴨曾廣泛分布在中國、俄羅斯、印度、緬甸、泰國等地,但近幾十年間,因生态破壞,其數量急劇減少。根據2020年全國青頭潛鴨越冬期同步調查結果顯示,它們的數量僅存1500隻左右。這種“鳥中大熊貓”,2021年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且是“極度瀕危”。
青頭潛鴨數量稀少,外形憨萌,招人喜歡。更重要的是,它們對繁殖地的生态環境要求很高,被視為判斷某地生态質量的“環評師”。但凡它們在某地銷聲匿迹若幹年後,又被重新發現有栖息和繁殖記錄,足以反映出當地生态環境在恢複。
青頭潛鴨 顔軍攝
武漢是“濕地之城”,天然濕地面積約1561.86平方公裡,約占全市國土面積的18.39%,這一比例是全球和全國濕地占比的3倍以上。而濕地是鳥類中轉、栖息和繁殖的“産房”和“食堂”。青頭潛鴨是候鳥類,以前在遷徙路線中經常在武漢中轉,但後來常客變稀客。
從2014年開始,武漢觀鳥愛好者先後在黃陂府河、光谷牛山湖和豹澥湖濕地區域,記錄到青頭潛鴨求偶、産卵、孵化、育雛等繁殖過程的影像證據,這些證據讓相關專家認定,武漢至少存在3處青頭潛鴨繁殖地,而且是全球範圍内已知的最南繁殖地。
青頭潛鴨的身影重新在武漢發現,栖息地在更多湖泊中擴圈,繁殖地也在增加,是在為江城生态環境持續向好而點贊。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武漢近年來濕地保護取得不錯的效果。
那麼,在濕地保護方面,武漢是怎麼在做的?
今年5月31日,武漢市召開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相關情況新聞發布會,會上透露的信息,令人振奮。
首先,武漢因地制宜構建起以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湖泊公園為主的濕地保護框架,對濕地資源進行分類保護管理。武漢已有濕地自然保護區5個、濕地公園10個,已建和在建湖泊公園71個。
其次,近五年武漢退漁還濕9.5萬畝,退耕還濕1萬畝。除此之外,還對天興洲、祁家灣、府河等重點野生動物栖息地加強保護。長江大保護“十年禁捕”等政策,在武漢得到堅決落實。
最後,近年來,武漢法院聚焦污染防治攻堅戰、長江大保護、城市環境治理等重點工作,堅持刑事打擊環境資源犯罪,共審理環境資源各類案件882件,為武漢綠色發展提供了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
持續向好的濕地生态環境,吸引了衆多候鳥來這裡栖息。今年4月出爐的《2021年武漢重點區域鳥類監測年報》顯示,去年武漢觀測記錄到的野生鳥類達357種,新發現鳥類11種,這兩項數據均刷新曆史紀錄。
鳥兒是有翅膀的,哪裡适合生存它就飛到哪裡。對于青頭潛鴨,是如此,對于更多的野生鳥類也是如此。武漢濕地,正以越來越舒适的“食堂”和更加舒适的“産房”,迎接它們到來,歡迎它們成為常客。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