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微風,細雨。我在大明寺等着那個虔誠的信徒,因在在大學生伴遊網上答應了做他的伴遊小夥伴,所以,我很早就把大明寺的風景和周圍的景點摸了透徹。因了微風的相伴,這細雨就成了煙雨,到處迷濛一片。因了這煙雨,轵城鎮街道上的行人少了許多。大明寺前,更是空無一人。那紅牆、灰瓦、綠葉就顯得分外的純粹、潔淨,那份佛意和禅機也比往日更加地濃郁。光陰,仿佛慢慢地停了下來,靜靜地等着作為陪遊的我和遊客的拜谒。
有人說,曆史是歲月的牽絆,人文是情感的糾葛。作為陪遊,我需要為遊客講述大明寺的牽絆和糾葛,所以我精心制作了一本伴遊手冊。這古刹,最初是西漢轵侯祭祀祖先的祖廟,稱作焚修香院,後來被舍為寺院,宋代稱通惠禅院。究竟是何時、何人所舍,為什麼祭祀先祖之地會成為供奉佛陀之地,其間有沒有紛争,已很難說得清了。就像這裡的古轵國,人們記住的隻是“戰國名都”、“轵侯國”,為縣、為鎮的年月,是不大有人理會的。看來,“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識”不僅是人際常理,還是歲月常态,也沒有什麼可遺憾的。
我的伴遊手冊上還提及了轵侯焚修香院成為通惠禅院後,這古刹也許是得到了佛祖的護佑,曆經戰火,屢廢屢興。金元之交時,雖然倒為丘墟,卻又絕地重生,再次興盛,被叫做大明禅院,進而又被尊為大明寺。傳統佛教叢林制度中,大者為寺,小者稱院,直到近現代才被通稱為寺院。由此,可窺其不斷廣大的印迹。佛教教義中,“大”指大般若、大智慧;“明”即明心見性、覺悟成佛。全國被叫做“大明”的寺廟很多,譬如揚州的大明寺,是高僧鑒真和尚東渡前的修行傳法之地。為了這份伴遊的職責,我對大明寺了解了很多,卻對眼前的這座“大明寺”也就愈發得尊崇了。
轵侯爺,抱歉!不是陪遊的我和遊客對您不敬,而是歲月已經散蝕了您的焚修香院,還是讓我們把它作為佛家聖地來參拜吧。
撫摸過兩隻已經殘缺的石獅,跨越牌樓式樣的山門,凜然之氣已彌漫周遭。跟着我的伴遊手冊的指引我們站在青石切成的前佛殿遺址上,一棵高過20餘米的古樹映入眼簾:其幹三圍有餘,嶙峋曲張,布滿紅色的祈福幡帶;其冠枝繁葉茂,巍巍如蓋,遮蔽了大半個院落;枝葉間有花雪白,似佛塔,如燭台,散發出隐約的芬芳,滄桑中透着年輕,生機盎然又沉靜内斂。作為一名合格伴遊的我對這很熟悉,看到樹下的指示牌上寫着:千年娑羅樹,又名七葉樹,因其樹葉多為七瓣而名,夏初開花,距今1300餘年......
七葉樹下,一方淨幾,幾張石凳,半壺清茶。有素衣居士手執經書、淺咂清茶,正和端坐旁側的出家智者悄聲細語。一中年男子,手端相機,站卧起伏,正需這合适的角度,留下綠葉古刹間的靜谧和靈動。做了伴遊這麼久,我最愛的就是環繞着古樹,仰望着白花,凝望着煙雨中的神秘,追尋着禅宗裡的智慧。我和遊客彼此目光相遇,都露出淡淡的笑,仿佛都已成為枝頭的花,在微雨中靜靜地開放。不知道,走出寺院的遊客還是陪遊的我,還能不能如此恬靜,如此淡然,如此和諧。隻知道,我們隻是凡夫俗子,有太多的塵念牽絆,常常在塵緣裡沉淪,辨不清方向,找不到出口。
走出七葉樹的覆蔭,就進入了中佛殿,伴遊的我給遊客開始講解佛殿的設計(實際上是之前做伴遊時聽小沙彌說的)。佛殿隻有兩根柱子的梁架,叫做“減柱造”,還有那樸質的飛檐、有力的鬥拱,都是元代手法;邊上的角梁、上昂,是宋代工藝;最為珍貴的,是窗戶——根根紅色闆條,豎向排列,猶如栅欄,被稱為“直棂窗”,是唐代做造法。
佛殿裡念經的聲音緩緩的、低低的,怕驚擾了身邊的佛祖。可是,這緩緩的、低低的聲音,卻帶給作為伴遊的我和遊客深深的震撼,掀起作為伴遊的我和遊客洶湧的心潮。那梁柱用料質樸,不斧不削,任性随意,盡顯遊牧民族的粗犷;那角梁加上昂,做工精到,嚴謹細膩,一絲不苟,透露着宋代的婉約;那棂窗豎條,梯形截面,外小裡大,直接簡約,彰顯着大唐的豪放。這中佛殿,該是曆經了怎樣的造化,竟然可以穿越時空,留下元明印記、宋金遺風、大唐氣象,擁有如此獨特的魅力?這不應是簡單的巧合、純粹的幸運,還應有深刻的機緣。
看着小沙彌端跪于佛祖前敲起了木魚,潔淨的木魚聲伴随着缭繞的青煙,在空曠的大殿回蕩,繞過木雕描金的過去、現世、未來三佛,穿越神态各異的十八羅漢,直扣陪遊的我和遊客的心底。心底那湧動的浮躁便杳然無蹤,輕盈飄散了。那顆心,也變得空靈起來,伴随着聲聲的木魚,任意的飄蕩,連同這中佛殿奇迹的疑問,共同消失散在窗外的蒙蒙煙雨中。
我的伴遊攻略裡提到後佛殿決不能錯過,到那才真正讀懂了“雕梁畫棟”。仰頭而望,隻見那外檐、梁架、檩條,乃至鬥拱、方椽,無不是彩筆描摹,琳琅缤紛。盡管已有斑駁,仍依稀可見“白馬馱經”“四大天王”“西遊記”......最引人矚目的,是主梁上的彩畫,紅色打底,金龍翻騰,藍邊綠線交織成變幻的風雨,張揚中顯示着威儀,朦胧中自帶着神秘。百度過後方知,我國古建築的彩畫分為和玺、旋子、蘇式三個等級,和玺最高;和玺又分金龍、金鳳、龍鳳、龍章、蘇畫五個規格,金龍和玺規格最上。眼前主梁上的,就稱“金龍和玺大點金”,是皇家建築專用題材。
作為伴遊的我和遊客不禁困惑起來,這大明寺應該不是皇家寺院,這後佛殿究竟擁有怎樣的尊貴,竟然可以使用這般彩繪?還是院子裡的幾通石碑給出了答案。碑記,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還是懷州王爺的元仁宗,曾親臨大明寺,焚香祭拜;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元英宗曾派欽差到大明寺,命僧衆誦經,為國家祈福。如此,大明寺就和皇家有了淵源。看來我的陪遊攻略裡又有新内容了。
不光是大明寺,每個時代、每個人都在因襲,因襲着陪遊的我和遊客們的根源。同時,每個時代、每個人又都在因襲和改變中前行,散開伴遊的我和遊客的葉,開出伴遊的我和遊客的花。花葉之間,根源與來處的衣袂暗香浮動,梵音袅袅,愈行愈遠......
請點擊了解更多獲取更多的大學生伴遊網旅遊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