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營銷變成在傷口上撒鹽,
我們還要沉默嗎?
近日,某兒童排汗睡衣店的宣傳海報上,赫然出現了甘肅馬拉松事故圖片。在“保持幹燥、至關重要”“棉織品很吸汗,不容易排出從而加劇失溫風險”等宣傳文字下方,貼着的是此前甘肅馬拉松越野賽選手遇極端天氣包裹着保溫毯的照片。這番操作引發衆多網友反感,更有網友直呼“營銷手段實在下作,極不尊重事故遭遇者”。
目前,涉事公司已發布緻歉聲明,将相關海報下架整改。
甘肅馬拉松事故發生至今不過半月,事故奪走了多名參賽者的生命,也成了遇難者家屬和廣大馬拉松愛好者心中永遠的痛。在衆人傷口并未愈合之時,商家就蹭上“熱點”打起廣告,無異于在傷口上撒鹽。而将他人“痛點”,變為自身“賣點”,更讓人感受到不擇手段營銷的冷血。
“中國人壽歡天喜地宣傳客戶死亡獲賠”事件仿佛還在昨天,“利用事故照片為自家産品打廣告”又出現在大衆視線。如此反反複複讓人不禁想發問,無底線營銷究竟何時休?
其實,我國廣告法早有規定,廣告應當真實、合法,以健康的表現形式表達廣告内容,不得妨礙社會公共秩序或者違背社會良好風尚。無底線營銷傷害的不僅僅是公序良俗,更涉嫌違法。
傷害面前,任何緻歉都是蒼白的,“素材使用不當”“深表歉意”也不足以成為推脫責任的理由。企業想要長久發展,必須嚴守法律法規和道德底線,拿質量說話。相關部門也要加強監管,加大對無底線營銷行為的處罰力度,狠刹借違背公序良俗牟利的歪風。
無論何種營銷,都不能“赢”了利益,“銷”了良心!
文字:李一鳴
設計:嶽 铼
來源|法治日報
編輯|韓玉婷 季天 嶽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