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是否經常聽到這樣的聲音,
“我家寶寶都快一歲了,還隻會說爸爸媽媽這幾個詞,别的幾乎隻能用阿阿呀呀代替,這會不會不正常呢?“
”對呀,我家寶寶也是這樣,但我看隔壁小王家的小孩,一歲多就可以說句子了。你說會不會是發育不良呢?“
寶寶不愛說話這件事,已經成為不少新手寶媽的困擾。
那麼,不愛說話真的意味着不正常嗎?新手寶媽要如何讓娃開口說話呢?
不同階段,寶寶的語言發育情況有何不同?
常言道,不同的身體發展階段,對應的表現不一樣。同樣,寶寶的語言發育情況也會因不同的階段而有所不同。
比如,在新生兒0-1個月階段,寶寶能注意到說話的聲音,可以根據聲音的頻率、強調、持續時間和速度來辨别各種聲音的細微差别,且表現出對語音尤其是母親語音的明顯偏愛。
接下來就是2-4個月的階段,這時候的寶寶能夠對外界刺激發出一些咕咕的聲音。比如對憤怒的聲音會做出躲避,對友善的語言會表示出親近,并且還能和成人進行相互模仿式的發音遊戲。
當寶寶到了5-9個月的時候,他能夠通過手勢來辨别出幾種不同的語言方面的信息,并且能夠鑒别出語言節奏和語調特征。這時候的寶寶還會根據周圍的言語環境,來修正已有的語言體系,形成接近母語的語言系統。
接着,到了9-12個月時,寶寶已經能夠辨别出母語中的各種因素,能把聽到的各個語音轉換為音素,并對簡單的要求作出反應。這時候的寶寶能夠清晰地發出一些音節。
随着寶寶的年齡不斷增長,他的語言學習能力也是不斷增加的。因此,作為新手寶媽,一定要根據寶寶的不同語言發育階段,來采取不同的方法啟蒙教育。
哪些情況需要警惕?
如果寶寶在7個月大的時候,一點都沒有模仿語言的迹象,那有可能意味着他的聽力或言語發育有一些小問題。
如果8-12個月時,寶寶沒有說過媽媽、爸爸等類似簡單的疊詞,也不會使用身體語言,如點頭或搖頭等簡單的表述動作;18個月大後,會說的字少于15個;2歲以後,不會說兩個詞組成的句子,或聽不懂簡單的指令。
若出現上述的迹象時,可能代表寶寶的語言發言有些遲緩,那麼家長們就有必要去咨詢一下兒科醫生了。
如何正确式引導?
經常聽一些新手寶媽唠叨,“這孩子一點都不跟我親,我教了他那麼久,也不見他學會叫媽媽,而他爸隻是偶爾帶了一下他,那麼快就學會了叫爸爸。”
難道偶爾的語言互動會比頻繁的語言交流,更能引導寶寶說話嗎?
當然不是。要想成功引導寶寶說話,我們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相信下面的4個小錦囊将會助力你和寶寶開啟良好的語言互動。錦囊1:和寶寶溝通時要用寶寶語。
許多寶媽在面對自己的小可愛時,都會不自覺地說一些帶有疊詞的呢喃語,比如“寶寶,睡覺覺,抹香香,吃飯飯啦”等等。或者跟寶寶說話的時候,許多寶媽的音調會變得很輕柔、很歡快。
寶寶在聽到這樣的寶寶語之後,也會特别配合,仿佛能夠聽懂父母的意思。這就是寶寶語的力量,使用寶寶語會讓親子關系變得更加緊密。
錦囊2:平日要多和寶寶進行充分交流。
所謂充分交流,就是要借用寶寶語,把你正在做的事情表達出來。如我們經常聽到的,“媽媽要給寶寶穿衣服啦,你看,這是你的小背心,是不是超好看”等等。
也許聽起來會非常啰嗦,但是細想一下,如果你不給自己的寶寶灌輸平日的生活動作,他怎麼可能知道你要表達的意思呢?
可見,日常的生活交流,對寶寶的語言啟蒙也是有着很關鍵性的作用的。
錦囊3:要和寶寶做到共情交流。
所謂共情交流,就是說你要多給寶寶一些積極正向的回應,而不是用批評命令式的口吻。
一旦你的情緒裡出現了暴躁或不耐煩的情緒,寶寶是能夠感受到的。如果長期保持這樣的交流,也會影響寶寶不敢表達自己的感受。
錦囊4:高質量的陪伴。
在陪伴寶寶的過程中,一定要放下所有的電子設備,比如手機,電視等,做到全情投入地陪伴。
畢竟,小寶貝就像一張白紙,你說什麼他就會學什麼,你做什麼,他也會跟着模仿。
所以,在陪寶寶的過程中,你一定要做到專注且高質量的陪伴,比如,多和他互動,多與他對話,讓他感受到自己是被認可的。人們常說,言傳身教。父母的語言也是刺激孩子大腦發育的最好辦法。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們更要做好榜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