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還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近日
網友們因為一篇課文
将相關話題“吵”上熱搜第一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是初中語文課本上的必背古文
但最近不少網友發現
自己背課文一直都背“錯”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這一段耳熟能詳的千古名句
不少網友背的是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原文到底是“斯”還是“是”?
許多人翻出壓箱底的老課本求證
打開一看,傻眼了
有網友翻出了
1992年版、2001年版、2016年版
“人教版”語文課本
發現課文中都是“是人也”
記者也找來語文老師求證
目前浙江杭州使用“部編人教版”語文課本
該課文出現在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
原文用的是“是”
曾有媒體發布調查
結果顯示
有94%參與投票的網友表示
記憶中是“斯人也”
當現實的課本和古籍上都記錄着:
“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而你的記憶卻是“斯人”時
除了匪夷所思、大為震驚之外
有沒有一種沖動
想要穿越回到自己的中學時代
去翻翻當年的語文書
網友們更是不淡定了
絕大多數的“70後”、“80後”
都信誓旦旦地表示
自己所學就是“斯人”
也有少數“90後”、“00後”表示
課文就是“是人”
如果是“是人”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記憶偏差
如果是“斯人”
為什麼又在課本上找不到?
不少網友發出疑問
更是引發了關于各個年代集體記憶的熱議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編輯部稱
該社從1961年以來
曆套教材文章一直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從未有過“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不過“斯”和“是”兩個字
都表示“這”的意思
人教社1961年版初中語文教科書。圖片來源:網絡
人教社1982年版初中語文教科書。圖片來源:網絡
人教社1991年版初中語文教科書。圖片來源:網絡
人教社2001年版初中語文教科書。圖片來源:網絡
也有網友進行了查證
人教社版語文教材上的這篇課文自1961年開始
包括1982年、1994年、2006年版本
均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四庫全書刻本《孟子集注》(宋·朱熹 注)
明代刻本《孟子注疏解經》(漢·趙岐 注)
均為“是人”
《孟子》。圖片來源:網絡
《四庫全書-孟子注疏》。圖片來源:網絡
華東師大中文系副教授王耐剛
專門從事《孟子》學史和《孟子》傳本研究
他非常肯定、萬分自信地表示
從版本校勘的角度來說
“是人”是對的
既然“是人”為真相
那為何“斯人”會引起如此大的争議?
王耐剛解釋說
因為“是”與“斯”二者同源
意又相近
很有可能就是民間口口相傳
産生了偏差
因此
無論是“是人”還是“斯人”
從意思理解上都是對的
即為“這個人”
從傳承傳統文化精髓的角度上來說
兩者皆可
但從背誦經典的角度
則必須為“是人”
對此
有網友才有不同猜測
可能是受部分教輔和電視節目的影響:
也有網友指出
這可能就是“曼德拉效應”:
即對事情持有錯誤的印象
也可能導緻大衆對曆史的集體記憶
與史實不符
有專家認為
群體性錯誤記憶的出現
和心理暗示有關
“因為人傾向于相信别人所說的是正确的。
一旦有錯誤信息出現,
很可能誤導了既有記憶的真實性。
而且人們常常受到誘導提問的影響,
重組了自己的記憶内容。”
都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70後”、“80後”們
在平行時空裡被替換的共同記憶
或許會被“90後”、“00後”們
正确的記憶所替代
但這樣的考證與探讨
何嘗不是一種實事求是的過程
來源/央視網綜合上遊新聞、錢江晚報、光明日報
責編/田園黃蝶
審簽/志飛
監制/席淑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