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梅老坎,6年前從四川遠嫁雲南的一個村寨,是一名高中沒讀完的農村寶媽。很榮幸能通過文字的方式與大家認識。
沒有學曆、沒有技能、沒有工作,為了陪伴在孩子身邊,用了4年去适應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後來,花了2年去學習和改造自己,仍然在迷茫中徘徊。直到遇見墨墨,成為墨墨的年度學員,3個月的系統學習,我找到了真正改變自己的秘訣、技能變現的途徑。
3個月穿梭而過,卻是一次「蛻皮換新」,從一無所知到知性從容,從無序學習到有序叠代,從線性思維到網狀思維,像是從一樓爬到了高樓頂端,寫這篇文章時,我自己都不相信這是真的。
01
三次放手,三次慘敗
遠嫁是女人對愛義無反顧的體現,代價是遠離了熟悉的環境,離開了親人和朋友,從自己家的明珠變成别人家的媳婦。
家是女人的歸屬,孩子是女人的支柱,為了孩子、為了家,過去的幾年裡,我曾3次放手一搏。
1)第一次,是去深圳打工
迫于生計,2015年春節後,我丢下女兒遠赴深圳打工。2歲半的她與自己的關系,在一個月裡快速生疏,在電話裡聽一聲“媽媽”成了奢侈。孩子不認識媽媽了,所有美好信念瞬間崩塌,人就顫抖到失去所有力氣。
婆婆觀察到我的情緒,就安撫我:“不管怎麼樣,今年也要好好上班,孩子還小,沒關系。”
終是等不到放假,11月底飛奔回家,孩子捏着雙手站在門口,怎麼也不叫媽媽,一副害怕模樣躲在奶奶身後。淚,奪眶而出,女兒不認識我這個媽了嗎?婆婆安慰說“沒事,過幾天就好了”。
可如何等那個不知道幾天的“過幾天”呢?
心裡一個聲音在咆哮,我不能再離開她。
2)第二次,是偷偷學麻将
本以為孩子在身邊,即便再苦,我也會生機盎然,卻一點點陷進自我懷疑。
嫁至四五年,身邊仍然是陌生的環境,不會麻将,不愛串門,不喜說話,是村裡不合群的年輕媳婦之一,孤單腐蝕着整個身軀。時常一個人抽泣;為雞毛蒜皮的事跟丈夫生氣;因孩子性格腼腆,不跟村裡小夥伴玩而焦躁。
我都在幹什麼?為什麼專門帶孩子,反而把孩子帶得内向膽小?為什麼别人的生活多姿多彩,自己卻像個籠中鳥?這樣單一的生活,到底有什麼意思?
同村表嫂說,“學一學麻将嘛,不然你總是沒伴。”麻将是我與外界聯系的通訊器?為了合群,為了融入環境,為了不另類,我偷偷在手機上學麻将,卻總也學不會。始終是那個别具一格的“外星人”。
崩潰到極緻時,安撫自己:你和她們不是一類人。
3)第三次,是做微商
2016年加入微商,奔走在廣州、深圳、廈門、南京、佛山等地,線上線下各種各樣活動、培訓,決心要做一個經濟獨立、人格獨立的全職媽媽。我賺到了自由職業的第一桶金、第二桶金、第三桶金,以為找到了生活的趣味、人生的意義,大手一揮,加大籌碼,投入更多。
2018年貨物堆滿屋子,結果卻是開水澆花,瞬間焉滅。
貨,成了禍;
期許,化成泡影;
經濟,負上累債。
被灼的傷,痛的深切,穿心刺骨。莫名其妙抱着頭捶打,無緣無故崩潰大哭。
那天,5歲半的女兒捧着我的臉,問:“媽媽,怎麼了?為什麼總不開心呀?”
看着孩子稚嫩的臉龐,淚“嘩”地流得更厲害,怎麼讓孩子看見這樣一個怯弱的媽媽?
回憶這一路,放開孩子打工、全職帶孩子,最後微商創業,投入身心,投入學習,積極參加活動,我不缺所謂的執行力,這也是網上流行的寶媽逆襲之路。我為什麼敗下陣來?是因為缺少認知,缺少對行動力、對學習、對知識的認知體系,像一隻一心想沖出籠子的小鳥,胡亂蹦跶。
02
走向學習,恍如重生
“互聯網時代,遍地都是黃金”把想要改變自己的饑渴信念推至頂峰,我的“黃金”在哪裡?
2018年,微信社群、荔枝微課、喜馬拉雅、得到等等知識付費平台層出不窮,課程應有盡有,懷揣信念,奔向知識付費大海洋,萌動、興奮、激昂,彙聚于心,狂跳不已。
21天社群裂變課、21天社群營銷課、21天文案變現課、21天習慣養成課、30天精力管理課、朋友圈賣貨課……看什麼都順眼,看什麼都想學,課程列表滿滿當當。上午聽社群營銷、社群裂變,下午聽朋友圈賣貨、文案變現,晚上聽習慣養成、精力管理。
6點起床,打個卡,簽個到,切換各個課程,晚上熬個夜,寫寫作業。用媽媽的話說,日子過得比總統還忙。
21天會很快過去,我會快速裂變,莫名的成就感也滿滿當當,好像已經在學成的高峰,眺望腳下的風景,欣喜、振奮、滿足。
先生看着玩命的我,打趣地說:“早這麼認真,還愁考不上大學?”
不到一個星期,疲憊感和緊張感迅速攻入,侵占整個神經,課程宣稱的學習效果卻沒有一絲呈現,惰性鬼蠢蠢欲動。
它說:今天休息,明天再補,反正有的是時間;
它說:反正都落下了,下周開始從頭再學;
它說:算了吧,這些不合适我。
接着,課程冷落一旁,社群裡紅色點點點的信息提示,直接删除。
然後,繼續逃課,不斷擱置,樂此不疲,總也無疾而終。
2018年底,淘到9.9塊的寫作體驗課,緊接着,2019年3月加入一個寫作訓練營,風生水起,久違的踏實感、安全感、幸福感簇擁而來。在這,我遇到了江武墨。
最初的咨詢溝通是助教工作複盤,每一次都像經曆了洗禮,在語音咨詢裡,我學到了助教點評思路、提升邏輯方法,也學到了兩個認知,真正打開了學習大門。
1)第一個認知,不要為了學習而學習
在學習的泥坑裡,我掙紮了很久,從微商到線上各類課程,到學習寫作,不斷淘進課程,再逃出課業,口口聲聲說要改變自己,卻不知道要改變自己什麼、如何實現,要得到什麼、如何獲取。隻是不停身陷學習焦慮,無法自拔。
江武墨像掃雷器輕易偵破了我的問題,直擊要害,聽到他的分析時,像小女孩的秘密心事被捅破,顫抖不已。他讓我清晰認識到聽課、看書不一定就是在學習,沒有緣由的學習是甩流氓,并不能緩解焦慮,反而會加劇焦慮。而我,隻是一直在假學習的自我麻痹狀态,也明白了“想要變得更好”隻是一張空頭支票,就像問家人中午想吃什麼,他們說随便一樣。
恍然明白,為什麼淘那樣多的課,總不能找到真正想要的;為什麼當初那樣堅定決心,依然不能堅持;為什麼一直努力學習,仍舊什麼也不知道。
這時,我才明白:學習不是心理慰藉,更不是精神寄托,而是一種實質的價值追求,是一種人生的意義追求。這才真正思考自己為了什麼而學習。
2)第二個認知,有功利心才能保持内在驅動力
由于随性,我做任何事都随意,興緻好時加大馬力,興緻無時悄然退出,從未想過功利心為何物。一次語音,江武墨發起靈魂三連問:你做助教是要達到什麼目的?有什麼意義?如果沒有意義,為什麼不做其他可以賺錢的事?我楞了半晌,隻能以沉默回應。
那天,他打開了我功利心的天窗,我開始思考如何看待功利心、如何取舍、如何塑造。思考學習的意義、人生目标以及工作的價值,猶如緩慢行駛在濃霧裡的車,猛地看見了前方的清朗,瞬時從局促到開闊,從緊繃到放松。
漸漸明白,學習是由一個個目标、有效的學習方法、内在驅動力、由人生價值的追求串聯而成,我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找到合适的學習底層邏輯,有規劃、有序地前行。
江武墨的那句“我不看學曆,隻幫助想要改變的人”,更是給予我無盡的力量,幫助自己在之後的學習中更堅定信念與方向。
03
嘗遍學習之味,尋得學習之道
2019年10月,我開始跟着江武墨系統性學習,這三個月嘗遍了學習中的酸、甜、苦、辣、辛,慌亂、糾結與死磕,我在風雨飄搖裡步步逢生,最後,終于雨過天晴。
1)第一個月,五味雜陳,收獲自我接納當江武墨說養成微習慣時,我瞪大了眼睛,心裡咯噔一下,曾特意報過習慣養成課,也沒有結果,這次怕是又懸了。他許是猜到了我的顧慮,便說“什麼都不用擔心,去做、去感受過程就好”。
為了不在開始掉鍊子,開始的第一周,我給自己安排了滿檔的行程。5:30-6:00起床準備早餐,6:00-7:00吃早餐 送孩子上學,7:00-8:00買菜 聽書,8:00-9:00閱讀……無縫銜接,精确到每個小時。
在起初的兩三天,格外興奮,節奏感很好,好像整個世界都在自己的掌控裡。很快,行程變得混亂,早上家務超時、閱讀時間被擠,午飯來不及、錯過孩子放學時間,晚上孩子作業占據時間,無法進行其它事項。慌亂中帶着焦急,做每一件都死死盯着時間,生怕這件事超時,那件事耽誤。
接着,改變形式,按【重要事情優先】的方法,排列事項順序。撤去了時間表,緊張感減輕不少,新問題又接踵而至。每天排序五件事,最多隻能完成3件,還拖泥帶水。
手裡拿着書,心裡想着另外一件事還沒完成;手裡寫着複盤,心裡想着問問孩子在學校的情況;拿着手機發完信息,轉向小視頻,又嘀咕今日閱讀任務還沒完成。
時間悄悄溜走,看着堆砌的雜亂事件,無計可施。
再次尋求幫助,“按照方法論,聽話照做”。
蹦跶了一圈,最後回到江武墨的方法論,結合自己精力分配情況,把重要的事放在上午8到10點,下午2到4點,設置時間框限制,各個事件之間總算有些平衡。
看書、聽書、記錄……經過不斷艱辛嘗試,在第一個月的最後一周,正式步入正軌。
雖然風裡來雨裡去,卻在月度複盤時意外發現,我竟學會了自我接納,接納自己的焦慮,接納自己的不滿,接納自己的挑三揀四。
由于性格内向,不善溝通焦慮,很多事情都喜歡自己獨立消化,又略微帶着自我強迫,時常都在焦慮和自我否定的狀态下。而這一個月對日程安排的叠換更新,意外讓這份有了由負轉正的傾向,整個人的情緒狀态明顯上升。
第一月在慌亂中不斷折騰和調試,日常任務的進度有了一些改進,卻給第二個月留下後遺症,亂節奏的時間管理,敲擊每天的動作,極為影響精力狀态。這個月在亂中帶序,從憂裡參喜。
亂的是不知道哪件事最重要,如何安排時間。
如果把個人學習放在首位,助教工作耽誤進程,學員作業不能及時點評,任務進度緩慢;如果把助教工作放在首位,孩子的學習不能按點完成,影響休息;如果把孩子學習放在首位,個人學習完全沒有一點自由時間。
心中憂慮,個人學習、助教工作、孩子學習,到底那件事是最重要的呢?又如何協調,如何取舍?
有序的是,即便憂思如何取舍各項任務,每天的微習慣卻在自然進行。
不被淩亂的思維幹擾,并在微習慣之下,享受任務帶給内心的甯靜。再回頭看,能量層級也直線上升,已經從負30升至正200。那個慌亂、無措的我,逐漸能規律安排自己。一切美好而惬意。
這些奇妙的感受,更加速了我對時間管理和精力管理的迫切需求。最終在11月底,加入格半手帳,全面調整曆史遺留問題,向新的域地出發。
風雨飄搖兩個月,在第三個月得到印證。
回顧所有曆程,在這個月搭配格半手帳,加上前兩個月的曆練,我做到了從線性思維到網狀思維的過渡與搭建,真正搭上了成長思維模式的快車。
第一個成長:線性思維轉向網狀思維
曾經以為,隻要多學,必能大海淘沙,淘到自己能掌握的,卻在海裡越飄越遠。
格半是江武墨的助理導師,負責跟進我的學習。看到她的朋友圈發的手帳課程就心癢癢。結合手帳的學習,我在12月完成目标管理、時間管理、精力管理合理調配的初級階段。
在整個調整過程中,我學會了明确目标、學會了一次隻解決一個問題。
第一次與墨墨聊天,抛出3個目标:寫作、助教學習,個人職業發展—像墨墨那樣幫助他人的咨詢師。他梳理為當下目标,中期目标,長期目标,猶如地圖,每一個方向、動作都有迹可循,可是很快,興奮被急躁取代,尚不成熟的目标體系變得混亂不堪。
想多陪伴孩子學習,想在助教工作投入更多專注力,想成立公衆号,想多點個人學習時間,成長更快些。每一件都很重要,每一件都不想放過,每一件都想并駕齊驅。逐漸迷失在追尋目标的森林裡,惶恐、木然、呆滞。
根據當時的情況,結合手賬學習,我完成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做減法。
把與目前無關的多餘的想法抛棄,或後置延期。比如我的寫作基礎薄弱,當下開公衆号,并不合時宜,應先積累寫作能力。當減法落實,心裡的石頭落地,對當下最重要的事更清晰,對三個個人目标的規劃更明确。
第二件事,要專注。
一次解決一個問題。當下最欠缺時間管理,那就聚焦解決時間管理問題,與此同時,主題閱讀、手賬Check、複盤等内容都取得較好的效果,并且逐漸整理出自己的時間管理方法論,提升了自己的認知。
這兩個動作之後,解決了目标管理、時間管理、精力管理,也解決了什麼是最重要的事的問題。實現認知升級,思維轉變。最終實現從線性思維考慮如何平衡各個問題,到用一個動作串聯多個任務的網狀思維過渡。
第二個成長:打造學習底層邏輯
在學習的漩渦裡,翻滾了兩年一無所獲,卻在三個月的系統學習裡,找到了學會學習的方法,搭建起學習的底層邏輯。
比如,以前拿書就看,不到半小時,必定陷入昏昏欲睡,即便反複看過兩三遍,每次重讀也還是像拿的一本新書,對書裡的内容一無所知。而有底層學習邏輯之後,哪怕連續2小時,也能專注于此,同時我對看到的重點,發散、組合、運用,不僅逐漸搭建起知識體系,對學習的認知也更深刻。
一套底層邏輯,讓我從彎道裡走出來,在寬闊的大道上馳騁,後面的每一個動作都圍繞它而行,形成獨屬于我的學習方式。
我從一無所知、無處投身的慌亂中走出來,雖然過程慢了些、亂了些、散了些,但終是在三個月裡,完成了自我成長的底層邏輯的進化,重塑自我,踏上真正的自由職業之路。
如今才真正明白那句“什麼時候學習都不晚,隻要在路上就行”,從自我摸索到導師指導,我走了很遠的泥路,踩了很多泥坑,最終明白:路不在遠,有心則行;坑不在多,踩過必穩。以後會怎樣,我不知,但笃信,一步比一步更着力、着地。
故事至此,一個隻有高中學曆、每天圍着孩子轉的農村寶媽就算逆襲成功啦。
每一次放手,是為了更好的陪伴孩子;
每一次學習,是為了更好的擁抱生活;
每一次成長,是為了更好的喚醒生命。
孩子是母親的情感之源、力量之源、信念之源,為了更好的陪伴孩子,為了更好的擁抱生活,為了更好的喚醒生命。
這一切,要從學會學習開始。
作者 | 梅老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