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有着悠久的藝術品制作曆史,制作藝術品的諸多方法,也成為了華夏的文化瑰寶,同時也是對外的“不傳之秘”。可是您可能不知道,京城居然發生了一次“景泰藍洩密事件”,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号作者删除。圖片與内容無關,請勿對号入座)
在北京遊覽過的讀者都知道,在京城的各大小店鋪中,都會擺放幾件景泰藍工藝品,它似乎成為了京城獨有的特殊風景線。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琅”,它是華夏一種著名的金屬工藝品,其品相與制作工藝在明代景泰時期最為輝煌,由于其精美異常,故此才得名。
景泰藍的制作工藝較為複雜,是利用銅絲的柔軟性,用鐵鑷子掐出合适的造型,并在其内部進行點綴釉色,之後通過高溫燒制才能成型的特殊器物。作為北京著名的傳統手工藝品,景泰藍具有着極強的觀賞性,也是華夏曆史中燦爛的文化瑰寶。
景泰藍作為一項非常古老的技藝,它的制作工藝一直是秘密,甚至在制作景泰藍時,工匠們都要分批完成所有步驟。從古至今,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獨立制造出一件景泰藍器物。由此可以看出,景泰藍的秘而不宣還是有着自己獨到方法的。
此時有讀者就會好奇,景泰藍的制作步驟究竟有多神秘呢?我們可以細緻地來看一下: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景泰藍的制作需要用到銅絲,而掐制銅絲是需要極高技巧的,不僅要做到臨摹圖案逼真,還要考慮到圖案的立體效果,畢竟它是需要粘接在銅胎之上的。
我們都知道,古代并沒有電焊,故此銅絲粘接銅胎時的粘合劑配方,也就成了一個大秘密。您肯定想不到,粘接銅絲時所用的粘合劑居然是一種中藥,它的名字叫白芷,是一種天然的植物。
據制作景泰藍的工匠回憶,隻要将白芷碾成粉末,再加入适當的水,就可以變成黏稠的膠水。白芷膠不但粘接牢固,而且還可以在粘錯時方便取下。
在制作景泰藍時,工匠們之所以會将藍釉點在銅絲中,就是為了避免在燒制過程中器物出現混色的現象。除此之外,為銅絲點藍還有不少門道,講究“邊點邊燒”。即用銅絲錘制的小鏟,一鏟一鏟的将藍釉填在銅絲之間的縫隙中,直至銅胎全部上滿釉色後,放到900攝氏度高溫中燒制。燒制完成後将其取出,繼續依照以上步驟反複進行數次,如此才能讓藍釉有鮮明的層次感。
在景泰藍燒制完畢後,銅胎上的藍釉會凹凸不平,影響器物整體美觀度。此時就需要用到粗砂石對其進行磨制,粗砂石具有較高的粗糙度,同時也不會傷害器物整體的光澤度,可以将不平整之處全部打磨光滑。
這還遠遠不夠,磨過之後的景泰藍器物,還需要回窯重新燒制。随之而來的是精細打磨階段,即用磨刀石水磨與椴木炭精磨。磨刀石自不必說,椴木炭為椴木燒制成的炭,其表面紋路極為細膩,可以将細小的糙痕全部磨平,是打磨景泰藍器物的不二之選。打磨後的景泰藍器物算是徹底成型,再通過必要的鍍金工藝加工,整個制作過程才能算結束。
以上三種工藝流程,都稱得上是“技術活”,任何一名工匠,沒有30-40年的制作經驗,根本無法掌握其中要領,正因如此,它們也成為了制作景泰藍的“重要機密”。
上世紀80年代時,我國剛剛進入改革開放,各地廠方企業都在大量吸引外資,準備将企業做大做強。京城的景泰藍廠成立于50年代,廠中生産的景泰藍以“質量好,價格低”馳名中外。為了趕上改革開放的大潮,廠内領導也在積極籌備吸引外資的各項事宜。
沒過幾天,有幾個“外商”便打着“投資考察”的幌子,前來廠内參觀。廠方為了能夠展現自己的優勢與潛力,便在參觀期間為“外商”進行了景泰藍制作步驟的詳細講解,甚至還專門花高價為其配了幾名翻譯。
可是誰也沒想到,這幾位“外商”并不是來投資的,而是來“偷藝”的。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外商在偷學景泰藍制作工藝細節後,在本國成立了景泰藍廠,并改名為“七寶燒”以更低的價格迅速搶占景泰藍市場,終于讓京城景泰藍廠陷入到 不利境地,這就是著名的“景泰藍洩密事件”。
京城景泰藍廠的由盛而衰,讓我們知道了一個道理,想要在殘酷的競争中生存下來,技術保密很重要,隻有讓自己做得更好,用雄厚的實力立足于市場,才是真正的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