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古詩如何用典?
據《西清詩話》記載,杜甫曾說過,“作詩用事,要如禅家語:水中着鹽,飲水乃知鹽味”。意思是說,寫詩用典,表面要不露痕迹,但内在又含有更深的意思。
但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針對這個問題,我會單獨寫一篇文章來講,今天我們先來欣賞杜甫的《題張氏隐居二首(其二)》。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卻有四句用典,句句都有深意。
之子時相見,邀人晚興留。
霁潭鳣發發,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勞勸,張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險,歸醉每無愁。
25歲的杜甫漫遊齊趙時,在兖州結識了好友張氏(據說是“竹溪六逸”之一的張叔明),杜甫為張氏寫了兩首詩,前一首是兩人初識時所作,而這一首是兩人熟識後所作。
這首詩描寫了從留客到送客的整個過程,寫得非常有趣,我們來仔細讀。
隐居
一、張氏留客
- 1、之子時相見,邀人晚興留。
之子,指張氏。
晚興,至晚未衰之興緻。
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是:我經常與張氏見面,聊到晚上興緻未衰,他便邀請我留下吃飯。
這兩句交代了張氏留客的背景。
“時相見”,表明兩人經常見面,為尾聯做鋪墊。
“晚興”,表明兩人很談得來,這兩個字引出了下文。
兩個人感情究竟有多深呢?我們繼續讀颔聯。
二、張氏很熱情
- 2、霁潭鳣發發,春草鹿呦呦。
霁潭,雨過天晴後的水潭。
鳣,鲟魚。
發發,象聲詞,這裡指魚躍聲。
呦呦,鹿鳴聲。
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是:雨過天晴後的水潭中,鳣魚遊躍,弄出“發發”的響聲;春天的草野間,傳來“呦呦”的鹿鳴聲。
鲟魚
這兩句表面是在寫景,以動寫靜,描寫了張氏隐居處的幽靜環境。
其實都含有典故。
先看“鳣發發”,典故出自《詩經.衛風》:“鳣鲔發發。”
在《詩經》中,作者通過側面描寫鳣鲔遊躍時發出歡快的聲音,來贊美齊莊公的女兒莊姜的容貌之美。
那麼詩人借用這個典故表達了什麼感情呢?
您看,首聯寫張氏留詩人做客,颔聯緊接着寫鳣魚歡快地跳出水面,側面烘托出了張氏的熱情以及兩人的歡快之情。
再看“鹿呦呦”,典故出自《詩經》:“呦呦鹿鳴。”
在《詩經》中,作者通過“呦呦鹿鳴”起興,表達了主人宴請賓客時的熱情。
詩人借用這個典故,同樣表達出張氏宴請詩人的熱情。
您看,不管是“鳣發發”還是“鹿呦呦”,我們都可以理解成是詩人的所見所聞,因為這兩種事物都非常契合張氏隐居的環境;而這兩種事物又與典故中含有的感情相關聯。隻要找到了眼前事物與典故中事物的共同點,詩人就可以通過簡單的語言表達出豐富的感情,這是暗用典故的妙處。
而比“暗用典故”更巧妙的是“化用典故”,我們繼續讀頸聯。
麋鹿
三、詩人也不客氣
- 3、杜酒偏勞勸,張梨不外求。
杜酒,指杜康酒。
張梨,指張公梨。
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是:杜康酒,偏偏勞您來勸我;張公梨,不必向外尋求。
這兩句寫得非常有意思,我們先看典故。
“杜酒”,典故出自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當然詩人不是拿杜康酒來解憂,而是通過典故來描寫杜康酒的美好,側面烘托張氏對詩人的熱情。
“張梨”,典故出自潘嶽《閑居賦》:“張公大谷之梨。”也是描寫梨的美好,側面烘托張氏對詩人的熱情。
但是,這兩句仍然隻是在寫張氏對詩人的熱情嗎?
不,詩人巧妙地化用了典故。
您看,詩人姓杜,張氏姓張,杜酒就成了詩人自家的酒,把張公梨就成了張氏自家的梨。
既然杜酒是我杜甫自家的酒,為什麼要偏偏要勞煩你來勸我酒呢?言外之意就是:這是我自家的酒,你就不要勸了,我自己倒。
既然是張梨是你張氏自家的梨,那就不需要向外人買了。言外之意就是:這是你自家的梨,那我就不客氣了,随意吃也不用擔心買不到。
您看,這兩句像不像是醉話?不用張氏倒酒,還随意吃梨,通過細節描寫表現了詩人雖然是在做客但一點也不客氣的醉酒情态。
這就很有意思了,你去别人家做客,會喝醉成這樣嗎?會說出這麼不客氣的話嗎?一般情況肯定不會。但是如果是哥們呢,關系特别好的那種,哪裡還顧得上客套。
詩人是文人,如果兩人的關系不是特别好,他也不會這麼放肆。所以您看,這兩句雖然隻是描寫詩人的醉話,但從側面表達出兩個人的感情很深。
那麼兩人分别又是什麼樣的情景呢?我們繼續讀尾聯。
梨
四、喝醉已成常态
- 4、前村山路險,歸醉每無愁。
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是:前村的山路雖然艱險,但是每次喝醉回去,也一點不發愁。
這兩句也很有意思。
既然山路艱險,那麼詩人喝醉了才回去應該會發愁呀,為什麼會“無愁”呢?
這有很多種說法,我比較認可的是:前一句是張氏的關心,後一句是詩人的回答。
張氏送别詩人時說:前村山路艱險,回去的路上要注意啊。
詩人回答:你放心,我每次喝醉了回去,一點事都沒有。
這裡的“每”字照應了首句中的“時相見”,透露出詩人經常在張氏家吃飯喝酒,也就是說,這首詩中描寫的情景經常出現。
您想想看,詩人經常來張氏家蹭吃蹭喝,張氏每次都很熱情,而詩人每次都一點不客氣,非要喝醉了才回家,這說明了什麼?一般的朋友關系不可能這樣,這進一步說明兩個人的感情實在太好了。
山路
五、整首詩的脈絡梳理
首先,交代張氏留客的背景,并點明兩個人很談得來,引起下文;
其次,借用典故,表達出張氏的熱情;
然後,化用典故,描寫出詩人一點都不客氣的醉酒情态,側面表達出兩人深厚的感情;
結尾,通過一問一答,透露出詩人醉酒回家已成常态,進一步突出了兩人感情的深厚。
以上就是這首詩的行文脈絡。
我們可以看出,詩人通過描寫張氏留客、宴客以及送客的整個過程,表達出了兩人深厚的友誼,但中間兩聯寫得非常含蓄:颔聯看似在描寫景物,實際上借用典故側面烘托出張氏的熱情;頸聯又化用典故,通過對醉語的細節描寫,側面表達出兩人的深厚友誼。
中間四句連用了四個典故,不僅沒有突兀累贅之感,而且還側面表達出了深厚的感情,堪稱是用典無痕的标杆之作。
您認為這首詩的典故用得巧妙嗎?
歡迎留言讨論哦。
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我是沉于古詩,歡迎關注我,我每天都會為您解讀一首古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