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是清明前一天。寒食節與介子推有關。介子推自焚是大家熟悉的典故。介子推是春秋時期晉文公的大臣。要說起寒食節的由來還得從那段曆史說起.
公元前650多年前,晉獻公的二子重耳,因受繼母骊姬的迫害,從蒲城逃亡到其舅家狄國。後來,晉惠公又派寺人披到狄國追殺,重耳又不得不從狄國逃亡。他就像驚弓之鳥,一路上風餐露宿,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備嘗艱辛。當時随他逃亡的,有他的舅父狐偃,還有趙衰、颠颉、魏犨、司空季子、介子推等一二十人,這些人忠心耿耿,不辭勞苦。
不料他的親信侍從頭須拐跑了他所有的錢糧,使他陷入困境。當他們逃亡到衛國時,衛文公閉門不納,他們沒法,後來又逃到五鹿,前不着村,後不着店,天氣又炎熱,重耳饑腸辘辘,數次暈倒。大家四處覓食,又覓不到。就在重耳性命垂危時,介子推毫不猶豫,悄悄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片肉,煮成羹湯,獻給重耳。這就是後來史書上所稱的"割股奉君"。
當晉文公歸國封賞從亡者時,忘記了介子推的割股救命之恩,沒有封賞。介子推也"不言祿",便背着母親隐居綿山。其鄰裡解張便抱不平,寫了首《龍蛇歌》挂于宮門。其歌曰:"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返于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雨露。一蛇羞之,橋死于中野。"(見《呂氏春秋》)晉文公看到後,便慚愧地說:"是寡人之過。"便立刻派人去尋找介子推,可是介子推已隐居綿山。晉文公求之不得,便放火燒山,逼他出山,沒料到他與母親相抱被燒死于枯柳下。晉文公看了後悔莫及,痛苦萬分,為報答介子推的割股之恩,為彌補自己封賞不及子推的過失,便把綿山改為"介山",把綿山之田封賞給他,以祭祀子推,又把介子推的死難忌日,定為寒食節,讓全國百姓禁煙以紀念他。
介子推被焚死後,晉文公封介山,親臨祭奠,以報介子推割股"大德",可見晉文公并非忘恩負義之人。像晉文公折柳枝編成柳帽戴頭上,封柳為"清明柳",将介子推忌日定為"清明節"的故事;像晉文公下令全國在介子推焚死的忌日禁煙,吃寒食的故事.
盡管介子推已去世兩千多年,他的故事家喻戶曉。他割股救主以表其忠,背母隐居以盡其孝,不言爵祿以顯其廉,甯死不與二三子為伍以示其烈。這樣一位既忠又孝、既廉又烈的正人君子和高尚人格赢得了後人對他的敬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