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誕生之初,病毒就已經存在,人們一般認為病毒和細胞是幾乎同時出現的。或者說,最原始的生物處于一種介于細胞與病毒之間的形态,經過選擇朝着兩個不同的方向進化。
病毒不能獨自存活,必須要找到領地——宿主細胞才能存活。病毒分為RNA病毒和DNA病毒兩大類,DNA病毒廣泛存在于人、脊椎動物、昆蟲體内以及多種傳代細胞系中,每種病毒隻能感染一種動物(個别例外),僅少數緻病 ,所以DNA病毒危害較小 。
而RNA病毒危險性就很高了,艾滋病病毒(為逆轉錄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乙型腦炎病毒,全部流感病毒,鼻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柯薩奇病毒,登革熱病毒,輪狀病毒,煙草花葉病毒等等都屬于RNA病毒。
DNA病毒
人類與病毒的鬥争從古猿時期就已經開始,在數百萬年的鬥争中,人類對抗病毒的武器在發展,病毒同樣也在進化,選擇最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許多病毒放棄了與人類免疫系統之間的對抗,簽訂了停戰協定,從此就在人類體内定居,這些病毒的數量并不稀少,達到了380萬億多個。
很多人或許會并不相信,但是我們體内外的每個表面都被微生物---細菌、病毒、真菌和很多其他的微觀的生命形式---覆蓋着。
這些病毒并不是你經常聽到的危險病毒,比如導緻流感或普通感冒的病毒,或者像埃博拉病毒或登革熱病毒那樣的更險惡的病毒。
溫和化是一種自然協同進化的必然産物,因為過于烈性緻死率有時候會切斷感染源,讓自己也無法繼續傳播下去,所以利益最大化的選擇還是“天長地久”比較好,他們選擇在人類體内生存,自然就與人類成為了命運共同體。
其中很多病毒能夠感染生活在你體内的細菌,它們被稱為噬菌體。噬菌體是病毒中最為普遍和分布最廣的群體。它們個體微小;不具有完整細胞結構;隻含有單一核酸。可視為一種“捕食”細菌的生物。噬菌體基因組含有許多個基因,但所有已知的噬菌體都是細菌細胞中利用細菌的核糖體、蛋白質合成時所需的各種因子、各種氨基酸和能量産生系統來實現其自身的生長和增殖。
第一個看到噬菌體的人一定會驚異與其相當科幻的造型,它們看上去仿佛像是一個個微小的機甲,仿生蜘蛛的機器人;特别其多面體的外形也透露出一股賽博朋克的風格。
那麼噬菌體是如何進入人體内的呢?
科學家們發現了噬菌體可以從腸道粘液進入人體内的證據。顯微鏡和細胞實驗表明,噬菌體與真核細胞的小泡(vesicular)和細胞溶質間隔(cytosolic compartments)存在互作。利用内膜系統的高爾基體轉運通行。噬菌體的胞轉作用(transcytosis)具有明顯的方向性,優先從頂到基底轉運(大約占2個小時内總噬菌體轉運的1%)。
但是噬菌體具體的運輸機制目前還沒有得到完全的驗證,簡單的噬菌體,在人體中究竟發揮着什麼作用呢?這個問題至今仍然也沒有得到完全的解答,科學界也僅僅隻是了解了一部分噬菌體的作用。
科學家目前發現,噬菌體的自然屬性有助于保護我們免受病原體侵害,噬菌體也能提醒免疫系統哪裡有潛在的病原體威脅。細菌感染使噬菌體湧入體内(它們寄生在細菌細胞内),因此噬菌體也可能觸發了某個針對細菌的炎症反應。
《自然》雜志官網報道稱,一項最新研究表明,人類通過腸道每天吸收高達300億個噬菌體,且噬菌體能提高機體免疫力.
當然,除了噬菌體之外,2O世紀70年代初,科學家在研究風疹病毒對哺乳動物胎兒的影響時,首次發現一種球狀的微生物 (後被稱為内源性逆轉錄病毒,endogenousretrovirus,ERV)。ERV通過前病毒 DNA與哺乳動物的精子和卵子的基因組結合并在卵子受精時開始不斷複制。
研究證明,所有的人體細胞均含有ERV,ERV在哺乳動物的進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德國腫瘤生物學家 HarrisJR認為早在遠古時代 (約 1.2億年前)ERV就已入侵動物細胞并在動物體内定居。研究顯示 ,ERV似乎對人類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貢獻 ,就是它與胎盤一起構成一種更為完善的防止微生物入侵胎兒的胎盤屏障,就像腸道内的正常微生物與腸道粘膜結構一起構成的腸道屏障一樣。
簡單來說,ERV保障了女性在懷孕時,避免受到其他微生物的入侵,保證了胎兒的存活率,促進了人類種群的繁衍,可以說,沒有病毒,人類也就很難生存。
而有一些病毒在一開始與人類相處友善,最後卻走向黑化,比如一些腫瘤病毒,腫瘤病毒中的RNA病毒,前病毒 DNA的形式整合至宿主細胞的基因組,參與病毒的複制周期,并傳遞其遺傳信息,由病毒複制和病毒顆粒形成 。但不會引起宿主細胞的死亡,這也是 RNA病毒重要的生物學特性之一 。前病毒提供病毒的調控裝置,并長期存在于感染的細胞内,一代代傳下去。起初,它們從屬于細胞的調節
機制。因此,它們的狀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細胞的狀态。細胞具有腫瘤性質,不取決 于細胞内是否存在病毒顆粒,起作用的是病毒的特殊物質即轉化蛋白,不形成轉化蛋白,就不會損害細胞 ,也就不能表現出病毒的存在。此類病毒的代表是人類T淋巴細胞白血病I型病毒HTLv—l。
存在于人類體内的380億個病毒,它們究竟都抱着什麼樣的目的,會不會走向黑化,或者和人體免疫系統簽訂了什麼協定,這是科學家一直想要了解的點,但是它們的數量太多了。
病毒可能栖息在人體内外的所有表面上。在研究人員在人體内觀察到的任何地方,都能發現病毒的蹤迹。包括血液、皮膚、内髒甚至尿液。
不過,選擇與人類和平共處的病毒和整個龐大的病毒家族相比畢竟是少數,人類和病毒的鬥争也将長久持續下去。
破壞我們體内的細菌可能對我們的健康是有害的,因為人體内的細菌是阻止其他微生物入侵的主力部隊。
比如,當我們體内的健康細菌群落受到抗生素使用的幹擾時,其他的不好的微生物(也稱為病原體)利用這個機會侵入我們的身體并讓我們生病。
但是在保護細菌的同時,卻無形之中殺死了對人體有益的病毒,這也對人類造成了許多負面的影響,目前科學家們都在想如何在保護我們免受不好的病原體傷害的病毒的同時,同時讓有益的細菌保持完好無損。
參考數據:
1、John LMokili et al. Metagenomic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in virus discovery. Current Opinion in Virology, February 2012, doi:10.1016/j.coviro.2011.12.004
2、人體内的正常病毒群.ModemPreventiveMedicine,2006,Vo1.33.No.5
3、Meet the trillions of viruses that make up your vir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