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1日訊 電視劇《三泉溪暖》眼下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檔熱播。在第九集慶祝農民豐收節的片段中,商河的鼓子秧歌作為山東元素之一,在劇中得以亮相。
鼓子秧歌是山東省的民間舞蹈,最初起源于濟南市商河縣,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商河鼓子秧歌分為三大流派、七十二風格、一百零八陣,初始的鼓子秧歌集勞動、抗災、武術、雜技等于一體,表達人們豐收後的喜悅之情。
經過世世代代加工發展到今天,商河的鼓子秧歌将各種風格進行融合,在铿锵激烈的鼓樂指揮下,傘、鼓、棒、花、醜五大角色各顯神通。傘在鼓子秧歌中起到主要作用,帶領鼓、棒、花進行表演,醜角是不固定的,起襯托作用。
區别于其他秧歌,商河鼓子秧歌是“跑”而不是“扭”,衆多演員始終圍繞場子的中心來跑,無論陣式圖譜如何變化,決不突破“外圓内方”這個大的範圍。“商河鼓子秧歌的中心就是16個字:粗犷豪放、剛勁有力、潇灑自如、文雅大方。”商河鼓子秧歌第五代傳承人楊克聖告訴閃電新聞記者,商河的鼓子秧歌風格不同,每個秧歌都有個人特色和個人風格。
商河全縣有九百多個行政自然村,幾乎每個村子都有自己的秧歌隊伍。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前後,從村莊到城鎮,震耳欲聾的鑼鼓聲一起,男女老少就歡天喜地扭起秧歌。
“商河鼓子秧歌可以說是走遍了全國各地,它打出了山東大漢的氣勢。”楊克聖表示,目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鼓子秧歌,自己的學生從20歲到60歲,各個年齡範圍都有。
非遺要有空間、有舞台、有潛力,就需要與時代同步、與民衆生活同步,商河鼓子秧歌也不例外。近年來,商河縣文旅部門從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着手,緻力于挖掘非遺資源,培養傳承人才。
“已集中全縣力量,組建了一個鼓子秧歌人才庫,目前在80多所學校組建了136支少年非遺傳承隊伍,包括幼兒園,小學,中學以及職業的院校都有鼓子秧歌的隊伍。”商河縣文化和旅遊黨組書記、副局長王玲說。
閃電新聞記者 于銘 王齊源 通訊員 劉志海 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