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1800年的石頭城,是南京建都史的開端。石頭城是南京作為都城的起源地,南京别稱“石城”由此而來。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多次考古發掘的基礎上,2016年6月至2017年2月,由南京大學、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産研究所和清涼山公園管理處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在在南京清涼山公園東北角的原八角亭處對南京六朝石頭城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600平方米。此次考古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發現了孫吳時期的磚鋪路面、東晉至南朝早期的包磚牆及角樓遺迹和南朝晚期的城門遺迹,展現了石頭城在整個六朝時期不斷修繕、傳承使用的發展過程。
城門遺迹(南朝晚期) 本網記者王廣祿/攝
近日,江蘇省文物局組織論證會,專家們一緻認為,此次考古發現是曆年來石頭城考古中取得的最重要的一次發現。城門的門道、夯土城垣及包磚牆、角樓等要素基本清楚,同時出土的模印“石頭”“官”等銘文的城磚标本及瓦當等,對了解孫吳至隋唐時期石頭城的性質、文化面貌和曆史沿革等具有重要意義,為認識六朝都城城牆、城門建築的結構和布局特征等提供了嶄新資料。
此次考古發掘初步确認南京六朝石頭城城址确實位于清涼山、國防園區域範圍内,在此範圍内的地下保存着體量巨大的城垣遺迹;目前發現的城垣遺迹主體為利用自然山體、采用局部夯築、并在牆體外部包以磚牆的結構。石頭城北垣探溝出土了東晉永和紀年磚,再結合其他出土遺物,可推斷牆體包磚牆均為南朝至東晉時期遺迹;本次發現了有晚于六朝并對城牆牆體作修補夯築的遺迹,證明六朝石頭城在隋唐時代仍有被修補使用的過程,這與隋唐時代石頭城曾有延用的文獻記載相符合。
城門的東側部分保存狀況較好 本網記者王廣祿/攝
從此次發掘出土的磚來看,多為繩紋磚、楔形磚,少量磚有其它紋飾,如蓮花紋、重圈紋、幾何紋等,最厚為7.3厘米,最薄的也有3.2厘米,最寬為25.2厘米,最窄為10.5厘米;出土的瓦塊多為闆瓦和筒瓦,闆瓦厚度為1.2~1.7厘米,筒瓦厚度1~1.2厘米,同時還有少量人面紋瓦當、獸面紋瓦當、蓮花紋瓦當出土。青瓷片均為殘件,器形有盞、罐、碗、壺,均具有南朝至六朝早期的特點。
模印蓮花紋的城磚标本 本網記者王廣祿/攝
花紋磚 本網記者王廣祿/攝
“此次發掘有三個重要的發現,一是發現了一座南朝的城門,這是南京的六朝考古中第一次發現城門;二是發現了比較長的包磚牆,展示了六朝時期南方城牆的特色;三是發掘出了一塊有‘石頭’字樣的磚,為石頭城所在找到了直接的證據。”主持該考古項目的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産研究所所長賀雲翺說,1998年以來持續進行的石頭城考古工作,特别是2009年以來新的考古發現證實,六朝石頭城确實存在于今清涼山、國防園範圍内,這一發現有助于解決長期以來的學術疑難。六朝石頭城是南京作為中國重要古都城市的起點,是南京城市的起源核心和曆史文化坐标,具有重要的空間标志意義和文化價值。現發現和保存的石頭城遺址是南京市主城區目前唯一一處保存于地表之上的六朝都城和隋代蔣州城、唐朝揚州大都督府城市建築遺迹,對認識六朝都城史和南京城市發展史以及南京地區的長江江岸變遷史等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王廣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