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道德經》
王成林的第8篇原創文
《認知驅動》裡有這麼一段話:
“你要一開始就把自己想成是一個人,沒有父母、沒有子女、沒有配偶、沒有朋友、沒有任何人的幫助,這樣,後面的一切都會讓你覺得無限驚喜。”
這句話其實就是告訴我們,要減少對身邊人的期待。
當我們這樣想的時候,父母對我們的照顧,伴侶對我們的關心,孩子帶給我們的歡樂,那将是生活給予的額外恩賜。
人之所以不幸福,無非就是因為我們經常對身邊的人期望值太高。期望越高,失望就越大。
在越南戰争期間,有一個叫做斯托克代爾的美國海軍上将被越軍所俘虜。被越軍關押了8年,拷打20多次之後才被放了出來。
出來後,吉姆·柯林斯(美國著名作家)采訪他問:“你為什麼能熬過這艱難的8年?”
斯托克代爾說:“因為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出來,總有一天我能再見到我的妻子與兒女。”
吉姆·柯林斯又問:“那為什麼你的同伴都沒有活着出來呢?”
他回答說:“因為他們太樂觀,總想着下個月或許就會被放出去。然而現實讓他們逐漸失去信心,加上生存環境惡劣,他們就扛不住了。雖然我也滿懷希望,但我更能認清現實。”
這就是著名的“斯托克代爾悖論”。
生活中我們也應該這樣:除了要對未來滿懷期望,也要認清現實。
在認清現實的基礎上,減少期待,這才是最幸福的活法。
最大的悲劇莫過于對孩子有求必應小孩子總覺得父母無所不能,就算想要天上的星星,父母都能摘下來送給他們。
父母都希望盡最大的可能去滿足孩子的需要,這種心情可以理解。
可聰明的父母會讓孩子認清現實:大家都是普通人,沒有誰有超能力,并不是他們所有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滿足。
有時候告訴孩子自己做不到,那也是一種智慧。
有個在中國生活了将近40年的美國媽媽,曾經領養了一個中國孩子。
有一次孩子早上起來疊被子,保姆看到了,立馬趕過去幫孩子疊。
保姆說:“你太小了,還是我來吧,這樣比較快。你疊完或許要20分鐘,但我隻要3分鐘。”
美國媽媽阻止了保姆,說:“讓孩子自己來吧,就算花20分鐘也是值得的。”
偶爾在孩子面前裝柔弱,求保護,孩子一般會更有成就感,長大之後也會更加獨立。
有次和朋友聊天時,這位美國媽媽說到她的一個北京朋友。
兒子要結婚了,他們本來有自己的房子,但是覺得父母的房子更好,于是就讓老兩口把房子讓出來,供他們結婚。
這位美國媽媽聽了後覺得很詫異:“這開什麼玩笑?孩子自己有房子,為什麼還要父母的房子?”
孩子結婚找父母要房子,這種情況在中國很普遍,美國人理解不了很正常。
但是普遍不代表就是對的。當孩子經常被輕易地滿足,他們就會把别人對他的付出當成理所應當。
《安家》裡面的老嚴夫婦就是這樣的。
辛苦積攢了一輩子的錢,拿來給孩子買房,房産證上寫的還是兒子和兒媳婦的名字。
當得知兒媳婦懷孕後,老兩口滿心歡喜地退掉了出租屋,拎着大包小包準備搬去跟孩子一起住,結果到了門口,卻發現親家母已經搬了進去。
面對兒媳婦的甩臉色,兒子的那句“你們先回去”,老夫妻倆也隻能強忍内心的失落,頂着烈日往回走。
雖然這一幕非常氣憤,但現實中很多父母就是這樣,以為盡力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就會得到幸福。
可現實是,往往太容易被滿足的孩子,容易産生一種錯覺,以為自己所有的期望都可以實現,所以經常對身邊的人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需求。
一旦别人無法達成他們的需求,他們就倍受打擊。更有甚者,會因此而憎恨别人。
要想孩子以後獨立,就要學着适當地減少孩子的滿足感。要知道,人的欲望就像饕餮,是永遠都無法喂飽的。
傾盡一切滿足孩子,最終隻會誤了孩子,傷了自己。
降低對孩子的期待,更幸福其實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老嚴夫婦從一開始就不抱着搬進孩子的新家這種期望,或許他們也不會那麼失望。
有很多父母覺得養孩子是為了以後有人養老,有這種想法的父母,生活中往往都覺得兒女不孝,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把養孩子當成了一件為自己謀利的事。一旦孩子達不到自己的心理預期,心裡就會極度失落。
有一對夫妻,在他們年輕的時候,就努力掙錢,為自己買了各種保險,用來以後養老。
退休之後,兩口子沒找子女要過一分錢。孩子有自己的收入,也不要他們管。老兩口每年都會出去旅遊兩三次,日子過得那叫一個潇灑。
其實,當你不對任何人抱有期待時,你會發現,生活中處處都是驚喜。
作家鄭淵潔說過:“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意味着把失望留給自己,人生會陷入被動。”
《認知驅動》的作者在書裡寫到他和女兒的一件事。
周末,女兒拉着他打兵乓球,但是他心裡并不是很情願,因為他覺得女兒技術不好,打球的過程他基本上都是在撿球、發球,非常無趣。
就在他機械性揮拍,大腦走神時,他意識到:“我對女兒的心理預期太高了。我總是希望與一個和自己水平相當的人玩,正是有了這種預期,我才會在陪女兒時有一種成年人玩過家家的感覺。”
他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後,調整自己的心态,把自己當作女兒的教練,教她發球,鼓勵女兒争取10次不丢球。
就這樣,女兒打得越來越好,他自己也越來越投入,兩個人玩得都很開心。
對孩子,所有的好脾氣和耐心,不過都是降低了自己對孩子的期待。
忽略别人的能力,以過高的預期去要求孩子,除了讓自己失望以外,也會給孩子帶來壓力。
幸福的婚姻,從停止要求對方開始之前在《婚姻保衛戰》上看過關于一對夫妻的故事。
丈夫是一名保安,妻子是臨時工,家庭的主要收入靠丈夫。
丈夫有一次因為意外傷了腰,醫生說至少要休養15天。但是從醫院回來後,妻子卻讓他第二天就去上班。
妻子告訴主持人:“當保安他也不累啊,他就跟休息是一樣的。”
主持人聽到這句話瞪大了眼睛,說:“你覺得當保安就是休息?”
妻子接着說:“他也不用幹活啊,他就坐在那裡,所以我就想就全當休養了。”
因為丈夫需要去外地上班,兩人分居,所以妻子又希望丈夫能回來跟着親戚學習做木工,以後在家裡找份活幹,她也能一起幫忙,這樣也有一個長遠的計劃。
但是丈夫覺得木工不是三兩天就能學會的,而且剛開始不會幹,沒什麼工資,家裡沒收入,不太現實。
到了主持人讓他們各自給對方打分的環節,雙方給出的分數都是5分(6分及格,10分滿分)。
主持人問及緣由的時候,丈夫說:“她從來都不考慮我的感受,醫生讓我至少休養半個月,她要我立即上班。我去外地上班,她非要我回老家,回老家我怎麼掙錢嘛?”
問到妻子為啥打5分,妻子說:“他沒有什麼主見,讓他幹啥他都不幹。”
主持人問:“隻有聽你的才叫有主見是嗎?”
妻子回答:“我覺得是這樣子的。”
在我看來,他倆處成這樣根本原因不是丈夫有沒有主見,聽不聽話,而是妻子對于丈夫的期望值太高。
她總想做對方的主,丈夫能不能回來做工其實不重要,她不過希望對方能遂了她的願而已。
最幸福的婚姻從來不是要求對方對你言聽計從,而是和諧。
減少對對方的要求,降低自己的期望,家庭自然和諧,婚姻自然美滿。
一段感情,不管當初有多麼深厚,都經不起一次次給對方施加不切實際的期望。
寫在最後總是聽到有人說,現在這個社會,物質條件好了,人的幸福感卻降低了。
其實,不管是哪個時代,幸福感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對生活懷有美好的期望沒問題,但不能不切實際。
所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就像是長滿了尖刺的仙人球,如果死死拽着不放,最終隻會讓自己滿身傷痕。
試着降低對身邊人的期待吧,願我們都能過得幸福。
微信搜索公衆号“成林人生觀”,查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