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内經》有言: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中醫中的補瀉思想滲透到中醫治療的各個方面,包括用藥、針灸、刮痧等等。
補法能鼓舞人體正氣,瀉法能疏瀉病邪。這種補瀉的理念也體現在中國古琴的彈奏指法中。
1
古琴右手指法中的補瀉
古琴右手散音指法(即是左手不按弦,僅以右手彈出的空弦音)包括大指的擘、托,食指的抹、挑,中指的勾、剔,無名指的打、摘。
右手指法從力學的角度來說是點狀發音,力量集中有力,所以散音的特點是深沉渾厚铿锵有力,發聲如金石,能振奮心肺陽氣、起到補氣作用,比如琴曲廣陵散、高山、陽春中的散音慷慨激昂,如勇士赴戰場。
2
古琴左手指法中的補瀉
古琴外形像人形,有琴頭、琴肩、琴腰、琴尾,古琴左手指法中的綽法(從琴尾向琴頭方向,由下到上,向本位音滑奏,)就像血流流回心髒屬補法;
古琴左手指法中的注法(從琴頭向琴尾方向,從上向下,向本位音滑奏),就像血流流到四肢屬瀉法。
古琴指法中的“吟”指左手按弦在音位兩側做連續擺動,幅度小,頻率慢,稱為緩吟,屬補法;幅度大,頻率快稱為急吟,屬瀉法。
古琴指法中的“猱”指左手按弦在音位的左側做有節奏急速的小幅度退複,退為瀉、複為補,該指法的運用屬于先瀉後補。
古琴指法中的“撞”指右手彈奏後,左手做急速的小幅度進複,進為補、複為瀉,該指法的運用屬于先補後瀉。
古琴曲《憶故人》裡面就有很多“退、複、吟、猱”的指法,感情真摯、纏綿親切,抒發了對友人、情人、愛人的情感寄托;
對肝火亢盛的人群,可以多聽此類曲目,以思制怒。
3
古琴左右手混合指法中的補瀉
撮:雙音彈法,分小撮和大撮。小撮為被彈兩弦之間隔一或兩根弦,勾挑并作,出音要齊;大撮為被彈兩弦之間隔三或四根弦,勾托并作,出音要齊。
在撮的同時左手大指上滑到指定徽位,撮音也屬于補法,像陽關三疊古琴曲中三段後面結束句都以撮音結束,對應的歌詞分别是曆苦辛、宜自珍;誰相因,日馳神;尺素申,如相親。這些文字包涵安慰、鼓勵、關懷的正能量。
撥:用右手食、中、名三指相并微屈,同時斜向左方快速撥入兩根弦,出音有力。屬于“補法”。
剌:剌讀作辣。用食、中、名三指于“撥”的反方向彈出兩根弦,出音有力。屬于“瀉法”。
撥剌:此兩指法常常連用。先撥後剌,彈奏有力度的雙音。補瀉相和、内外相呼。
在古琴曲《平沙落雁》第五段第三句到十一句都用了撥剌指法,形象的表現出大雁降落跳躍的飛翔姿态,增強了樂曲的動感和表現力。
4
古琴指法中的虛實
古琴右手指法為手指擊弦由點而面引起弦的震動,因而聲音明快清晰有力,屬實;
左手指法中的退、複、吟、猱、綽、注等音是在右手撥弦以後,左手在指定徽位移動産生的走弦音,因而聲音雖清晰但音色較弱,屬虛。
古琴的彈奏,正是左右手按照琴譜相互配合,明暗相宜、虛實相應、上下相合,形成了古琴音樂的特色。
5
古琴泛音的升發作用
泛音的彈奏方法是左手手指輕觸琴弦對應的徽位,右手彈弦的一瞬間,左手立即擡起離開琴弦,産生清脆、明快的點狀音,泛音指法使原徽位的音升高了一個八度,所以有升發作用。
像《梅花三弄》中三段泛音表現梅花不畏嚴寒,晶瑩盛開。所以經常收聽泛音多的古琴曲能宣發肺氣,對肺髒起到保健作用。
感謝世代古琴前輩給我們留下的這筆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反映山水自然的古琴曲《流水》、《鷗鹭忘機》等琴曲整體設計剛柔相依、濃淡相合、疾徐有度、斷續有節,就像一幅中國山水畫,該濃的地方濃、該淡的地方淡、該留白的地方留白;
所以說古琴音樂是山水畫的聽覺轉換,當你聽琴曲《流水》時、滾拂指法把你帶到了潺潺的河邊,《平沙落雁》的點點泛音讓你身處水天一色、蘆葦扶風、大雁南飛的廣漠秋色。
所以常聽這些古琴曲如暢遊山水中,人在畫中遊;身處鬥室、卻能心達天下。
對于在都市中忙碌工作的人群,穿梭在冰冷的水泥街道上,聽聽古琴曲把你帶到山間小路、青山綠水,無疑是對身心最好的休息,空靈的古琴曲讓擁擠變得舒暢,讓壓抑的情緒有一個釋放的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