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随時查閱一系列優質文章,同時便于進行讨論與分享,感謝您的支持~
在幾年前的一檔節目中,青年作家蔣方舟曾經爆出自己是讨好型人格。從那時開始,讨好型人格這個概念就正式地走入人們的視野,不少人發現自己也和蔣方舟一樣具有讨好型人格。
然而,還有一種人格和讨好型人格特别像,但是它們之間又不完全一樣,這種人格叫做奉獻型人格。
美國心理輔導學博士,心理學家林文采就曾說過,具有奉獻型人格人格的女性往往都得不到珍惜,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先來看一個案例。
案例的主人公是一位媽媽,她的煩惱在于自己和丈夫、孩子的關系。據她描述,她的家庭條件屬于中等,既不算特别好,也沒有特别差,日子過得還比較寬裕。她自己有一份普通的工作,家庭收入主要來源于丈夫。
平時,她的工作比較清閑,所以她總是會把家裡收拾得井井有條。不僅如此,她還要求自己隻要有空閑時間就要為丈夫孩子親手做飯,保證餐餐營養搭配均衡,丈夫和孩子都非常喜歡吃她做的菜。
她自認為是一個優秀的妻子和媽媽。在出門逛街的時候,她考慮的永遠都是丈夫和孩子,她會主動給他們買衣服鞋子。
每天丈夫上班前,她都會體貼地在丈夫包裡放一些小零食,怕丈夫在上班的時候肚子餓;每天孩子上學的時候,她也會為孩子搭配營養加餐。
可是令她煩惱的是,丈夫和孩子似乎從沒主動這樣關心過她。孩子還小,她可以理解,但是為什麼丈夫也很少像她這樣關心她嗎?
每次她向丈夫描述自己有多辛苦的時候,丈夫就會說,他不需要妻子為他做這麼多,讓她多做一些自己開心的事情,連孩子也沒有站在她這邊。
她問我,難道是她的錯嗎?她又錯在哪裡呢?
其實,這種案例在女性中還挺常見的。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女性往往是要求被奉獻、被犧牲的那個。
因此,很多女性從小就被教育要為家庭和丈夫付出奉獻,這樣的女性往往很容易形成奉獻型人格。
當她們的付出得不到回報或者自己沒有被同等對待的時候,她們就會感到痛苦。
心理學家發現,這類女性通常都缺乏安全感,并不是她們願意奉獻才主動付出,而是因為她們本身就渴望照顧,所以才将這種心理投射到他人身上、
在人類心理防禦機制理論中,弗洛伊德提出,投射和合理化都是人類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
在這個案例中,妻子将自己需要關心和照顧的需求投射在孩子和丈夫身上,明明自己最需要關心,但她卻理所應當地認為這是他人的需求,并希望通過付出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而案例中的孩子和丈夫在受到這種綁架時則采取了“合理化”的防禦機制。他們在遭到道德綁架時會感到窒息和痛苦,所以他們内心就極力忽略這種痛苦,并将其合理化,認為妻子所做的一切都是自願的,和自己沒有關系。
很明顯,妻子是在尋求一種關注和肯定,她渴望那種被照顧的安全感,這可能是因為她從小就沒有好好地被照顧過,一直生活在沒有安全感的環境裡,所以她才會通過這種方式尋求肯定和關注。
那麼,具有奉獻型人格的女性要如何改變當下的現狀呢?
首先,這類女性要明确一個問題,那就是自己的心理能量是否足以支撐這些奉獻和付出。
從前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妻子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她的心理能量顯然處于不足的狀态。可是她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反而還不斷消耗自己,美其名曰無私奉獻。
然而,付出是有條件的。當一個人内心能量充沛的時候,他可以遊刃有餘地去幫助别人,他不會要求别人回報,因為這種付出對他來說是一種充電行為,會讓他感到精神愉悅。
但如果一個人的内心能力本來就不夠充沛,那麼她的付出隻是一種病态的心理,隻是飲鸩止渴。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通常會鼓勵這些女性勇敢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家庭成員及時溝通。
奉獻型人格的人往往都會用“我為你做了這麼多,你又為了做什麼了”這種話語進行溝通,而恰當的溝通方式應該是“我有某個需求,如果你能這麼做,那真是幫了我大忙。”
而且,女性也不應該将家務都攬在自己頭上,這個家不是女性一個人的家,而是所有家庭成員共同的家。
讓其他家庭成員參與進來,讓他們感受到這些工作中的不易,才會讓他們更加了解你的付出。
此外,奉獻型人格的人還要搞清楚他人的真正需求是什麼。可能你的伴侶希望得到一個蘋果,但是你卻一直強行給他剝橙子吃。
在你眼中,剝橙子是一種付出,可是在伴侶眼中,你隻不過是把他不需要的橙子強行塞給他而已。
最後,奉獻型人格的人要學會客觀地評價自己。很多奉獻型人格都希望通過自己的付出來獲得他人的肯定,這種人很有可能存在自卑心理。
在他們眼中,付出就等于價值,如果自己沒有足夠的付出,那麼自身的價值也就蕩然無存。
這正是這類女性需要調整的地方。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的價值通常包括兩個部分。
第一個是社會價值,社會價值指的是個體可以對外部世界産生影響的那部分價值,也就是說你可以為别人帶來什麼。第二個是個人價值,指的也就是你可以為自己帶來什麼。
奉獻型人格的人往往都會把全部的關注點都放在社會價值上,他們過于在乎外界的評價,希望通過外界的認可來肯定自己的價值,從而忽略了自己的本真價值。
《莊子》中有一個關于“無用之用”的故事,探讨的就是人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當一棵樹過于有用的時候,它就會被人們鋸斷用來做家具,這就是一棵樹的社會價值。
但如果一棵樹沒有用,人們反而不會砍伐它,它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生長,這就是它的個人價值。
因此,具有奉獻型人格的人要多關注自身的個人價值,不要太在乎外界的看法和評價。
同時,這類人群也要學會肯定自己的價值,多給予自己鼓勵,克服自卑心理,多多發掘自己身上的優點,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
The End -
作者 | 湯米達
編輯 | 萬安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