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秦為何能夠統一六國,在各種曆史書籍、教科書都有一定的介紹,不過大多數都隻是一筆帶過,分析得不夠深入。秦能夠統一的原因,涉及到了地理環境、政治體制、經濟政策以及文化因素等,是非常複雜的。本文試圖從多個維度出發,分析各種因素的聯系,以及共同的作用。
一,地理環境和民族環境的影響秦國的地理位置,在各種資料上已經有了比較詳細的介紹,這裡也就簡單說一說。秦國地處于關中地區,在古代可謂是“四塞之國”。在春秋初期,中國西北一帶、青藏高原的民族還未真正崛起,關中這個地區的後方是十分安全的,唯一的威脅來自于東方。不過關中通往關東有函谷關、潼關、武關等要塞,隻要能夠守住這些關隘,那關中就基本是安全的,所謂“進可攻,退可守”。
古人将關中的這一優勢總結為“獨以一面制諸侯”。如此,秦國就能夠用少量的兵力保障自己的安全,不至于向關東各國一樣四面受敵,分散兵力。
關中的另外一大優勢就是有廣闊的大後方。最初的秦國僅限于渭河上遊地區,這裡是周人起家的地方,經過西周200多年的開發,渭河流域已經成為了全國最富有的地方之一。然而,秦國從周平王手中接過關中之時,關中的經濟已經被西北的犬戎破壞。在秦國統一關中後,渭河流域這一塊“沃野千裡”“天府之國”的土地也就是給秦國提供了糧食保障。
到了戰國時代,秦國又兼并了巴蜀地區,四川盆地成為了第二個“天府之國”。巴蜀地區在地理位置上十分安全,基本不會受到外界的戰争幹擾。另外,秦國的軍隊還能夠從巴蜀順江而下攻擊楚國的腹地。
戰國後期,秦國又在關中、巴蜀修建水利工程,如鄭國渠、都江堰等,使得秦國的糧食産量大大提高。秦國的經濟雖然在各國中不是最發達的,但是糧食産量應該是排名第一的,而打仗最需要的就是糧草。
隴西地區也是秦國的大後方。秦國在擊敗了犬戎、義渠之後,就得到了隴西地區,這裡的馬匹成為了秦國重要的戰略資源。戰國後期,秦國利用隴西地區的優質馬匹裝備了精良的騎兵。
不過以上的優勢并非所有民族能夠利用起來的。秦國被分封之初,周邊戎狄環繞,生存環境十分惡劣。但也正是這種惡劣的環境磨砺了秦人吃苦耐勞、勇猛好戰的性格。相反,關東六國的生存環境相對安逸,也就是導緻關東地區的人民戰鬥力較差,例如最富裕的齊國,雖然經濟實力很強,但是其民風不好戰,在各國中以羸弱著稱。
二,政治體制春秋時期,秦國主要的精力都用于收複失地,對抗戎狄,因此在關東争霸舞台很少露面。另外,秦國的政治體制在春秋時期相對落後,組織松散,也無法保障國家的長期穩定。春秋時期的秦國大多數都處于内亂之中。
到了戰國時代,秦國的政治體制得到了巨大的提升,這主要得益于商鞅變法。商鞅變法的思維,來源于三晉,其主要的思路就是廢除貴族的特權,加強中央集權。商鞅變法的内容有廢除貴族封地,推行郡縣制;廢除貴族的免受刑法的特權,推行“一斷于法”;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推行了軍功授爵制;廢除貴族土地制度——井田制,推行了土地私有制。這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秦國的集權體制也就确立了起來。
和秦國相反,關東六國的改革是不太徹底的,這些國家内部的秦大夫勢力強盛,君主也難以駕馭。在戰國後期,關東六國出現了著名的“戰國四君子”,他們養士過千,把持相位,形同君王。東方六國也出現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都無法達到秦國的徹底。如魏國的李悝很早就推行了變法,但後來趨向了保守,改革派後來基本遭到了驅逐;楚國曾經任用吳起變法,但是遭到了貴族的破壞;齊國的改革主要集中于整頓吏治,并無重大的社會變革。
另外,秦國在戰國時代的政局是相對穩定的。從秦孝公到秦始皇,秦國的國君都是勵精圖治、積極進取的明君。在戰國這個風波險惡的時代,一旦出現一代國君的昏庸,就有可能導緻國家衰亡。由于秦國的體制比較完善,即使出現了政治鬥争,也不至于鬧到全國動蕩。這說明,政治體制也是保障國家穩定的因素之一。
秦國位于關中,本土的人才比較少,但是秦國善于吸納各國的賢才。從商鞅以來,秦國幾乎所有的重要大臣、将領都來自于關東六國,例如張儀、範雎、蒙骜、蒙恬、呂不韋、李斯等都來自于他國。在秦始皇時期,韓國的鄭國在采用“疲秦計”,在秦國修建水利工程。嬴政得知後,準備驅逐所有的外來人才,李斯上《谏逐客書》,分析了外來人才對秦國的作用,秦始皇于是繼續重用外來人才。
三,雙刃劍:農戰政策農戰政策,是商鞅在秦國制定的基本國策之一。主要的思路是:在國内推行重農抑商,甚至直接禁止國民從事商業、娛樂業,隻允許百姓從事農業。獎勵耕織,擴大耕種面積,增加人口。
秦國之所以重農抑商,其主要目的就是讓盡可多的人才從事農業生産,生産更多的糧食,為國家的對外征戰提供經濟保障。秦國對農民的剝削是十分殘酷的,為了防止農民逃跑,推行了連坐法。在這種嚴密的控制下,普通百姓并沒有什麼選擇的餘地,隻能選擇農業,貧窮過完一生。
當然,商鞅也給百姓提供了另外一條出路,那就是當兵打仗。商鞅認為,國内有許多人精力旺盛,他們有可能成為不穩定的因素。商鞅對待這些人,就是将之引向戰争,如此就消滅了本國内部的強悍力量,又打擊了關東六國。《商君書》一書中将這個政策稱之為“弱民”。
為了吸引人們投入戰争,商鞅制訂了軍功授爵制。根據内容可以看出,普通百姓最多能夠得到了爵位就是中下等,而上等爵位是普通百姓無法得到的。普通百姓如果在戰場上獲得了戰功,可以獲得一定的土地和宅子,成為一方小地主。
東方六國在戰場上難以擊敗秦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國推行農戰政策,百姓都想在戰場上立功,以此改變自己窮苦的一生。因此,秦國的軍隊被稱為“虎狼之師”。
當然,農戰政策對秦國也産生了巨大的副作用。普通百姓遭到了殘酷的壓迫,不僅需要承擔沉重的賦稅,還要承擔徭役。根據《漢書》記載,秦朝的力役三十倍于古。這就導緻秦國内部的階級矛盾十分嚴重,因此秦朝在統一後不久就崩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