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溯源
1. 出自嬴姓
史載賢士伯益善用火,夏禹時掌管火種,他帶族人焚燒荊棘,使禽獸逃匿,開辟農田,疏通河道,為人造福。因其功績,孫都得到了封賞,其中一個叫孟虧的分封至蕭地(今安徽蕭縣西北),建立了蕭國,并以國為氏,其後代都姓蕭 。
2. 出自子姓
周代宋國微子啟後裔大心(諱叔,字正義)誅南宮長萬有功,被分封于蕭,并升蕭邑為附庸國,大心為蕭國君主。宣公十二年,蕭為楚所滅,大心子孫複國未得,遂以國為氏,稱蕭姓。
3.外族漢化改姓或賜姓
漢朝時就有巴哩、伊蘇濟勒、舒噜三族被賜姓蕭。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連年戰争,外族民衆南逃進入中原,其中一些人姓了蕭。北宋末年,遼國契丹族的拔裡氏族、回鹘族的述律氏族等5個氏族全部改為蕭姓,整個北方乃至中原一下子增加了許多蕭姓。少數民族中滿族、佤族、傣族、普米族等也有受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的影響而改姓蕭的。
遷徙分布
先秦時期,蕭姓族人由于國家被滅而居魯、宋、楚之間,後子孫多居豐沛。秦漢時期,社會動蕩,迫使蕭姓外遷,進入第一個發展遷徙時期。
漢時随着蕭何拜相封侯,其子孫也多有列侯為官者,分封各地,陝西、河南、河北和山西等地也逐漸有蕭氏遷入。
西晉初,已有蕭氏因任官南遷,最遠到了今廣東等地。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後,北方士族大舉渡江南遷。蕭氏在此次遷徙中,主要定居于江蘇和湖北。其中,蕭彪後裔蕭整舉家定居在丹陽附近的南蘭陵縣。從此蘭陵即為蕭氏主要聚居地和重要郡望。
南北朝時期,蕭整後人蕭道成和蕭衍分别建立了南齊和南梁兩朝。并且蕭姓在劉宋、南陳,以及北齊、北魏和北周也十分顯貴,蕭氏族人因任官而散居各地,南到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北至河南、河北、陝西,都有蕭氏族人活動的蹤迹。
隋唐兩代,蕭氏族人依然顯赫,既為皇親,又曆代為顯宦。除長安外,主要聚居地還有河南和山東等地。唐高宗、武則天時期,陳征、陳元光父子率河南固始府兵征閩,後在當地屯墾,軍士便在福建落籍,其中有将佐蕭潤爾,從此開始了蕭氏移居福建的曆史。
“安史之亂”和唐末的農民起義,兩次引發由北向南的大規模遷徙潮,更多蕭氏族人在這兩個時期,遷移到了江西、安徽、湖南、廣東和福建等地。
從晚唐五代到宋、元的460多年間,蕭氏的主要遷徙地是江西、福建和湖南。随着“湖廣填四川”的開始,蕭姓開始大規模進入四川,成為四川的大姓之一。
自清康熙末年,蕭姓族人開始入遷台灣。
郡望
蘭陵郡:蕭氏望出蘭陵。曆史上有兩個蘭陵。“北蘭陵”,在今山東省棗莊市一帶,西晉元康元年(291年)置郡,漢、晉數百年間,西漢丞相蕭何的後裔多聚居于此。隋時廢此郡。“南蘭陵”,在今江蘇省武進縣一帶,東晉初年置郡,為東晉時蕭姓南遷後主要聚居地。
廣陵郡:即江都郡。原為戰國時楚國廣陵邑。秦朝時期置廣陵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一帶。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
堂号
蘭陵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廣陵堂:以望立堂。
定漢堂:漢代陪人蕭何,從漢高祖劉邦在沛縣起兵反秦,到建立漢朝即皇帝位,始終幫助漢高祖,漢朝一切律例典制均為他制定。
制律堂:同定漢堂。
曆史遺存
蕭家老宅
蕭家老宅位于富順縣童寺鎮墨香村靈芝塆,2009年初被公布為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為蕭永升嫡孫蕭之芮修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該建築分前後兩院,木結構,懸山式屋頂,穿鬥式結構。前院大門為磚砌的高大山牆,四合院型制,内設豎排天井兩口,左右為房舍,分别六開間,通過中部石門進入後院,中間設長方形天井一口,兩側房舍分别六開間,每間由石柱相隔,北端牆中部設後門一道,南右角設側門一道,樓上為回廊式,中部設長方形木圍欄,其建築型制仿西方建築風格,整個建築實用、嚴謹。
曆史名人
蕭何(前257年-前193年),漢族,沛豐人,早年任秦 沛縣 縣吏,秦末輔佐 劉邦 起義,史稱“蕭相國”。攻克鹹陽後,他接收了秦丞相、禦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 楚漢戰争 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漢戰争時,他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饷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 項羽 ,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蕭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 九章律 》。在法律思想上,主張無為,喜好黃老之術。漢十一年(前196年)又協助劉邦消滅 韓信 、 英布 等 異姓諸侯王 。劉邦死後,他輔佐 漢惠帝 。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去世,谥号“文終侯”。
至2010年,蕭姓在宋版《 百家姓 》中排名第99位,人口約936萬,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59%。
,